第21部分(第3/4 页)
为给冤死的父亲报仇,怀着强烈的动机,独自闯入皇太极的“崇政殿”,要想行刺皇太极。
但就在袁承志在殿外偷听的短暂时刻中,皇太极和诸汉人大臣纵谈国事,筹划军务,却让敌对阵营的袁承志觉得句句入耳动心,浑然忘了此来是要刺杀皇太极,内心反倒隐隐盼望多听一会儿。
袁承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心理反应呢?
应该说,是皇太极寥寥数语中表现出来的才干、见识,特别是其价值观,给了袁承志深深的震撼。袁承志正是为皇太极强烈的领导魅力所倾倒,以至于一时忘了自己此行的真正目的。
那么,皇太极是如何展示其领导魅力的呢?
皇太极一共处分了三件大事,分别从三个方面展示了他的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
首先,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等人向皇太极报告说大清悍将阿巴泰在山东青州、泰安之间打了一个大败仗。皇太极立即详询明军将的姓名,并要求下属仔细查明,能不能设法要此人降服大清,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瞧他是贪财呢,还是爱美色。倘若他倔强不服,便叫曹化淳在明朝皇帝跟前说他的坏话,罢他的官,杀他的头。但首先要设法令这人为我大清所用。此人能打败阿巴泰,那是人才,咱们决不能轻易放过了。”
这展现了皇太极极为爱才、惜才的一面,与崇祯皇帝胡乱用人、动辄杀人的妄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袁承志之父袁崇焕本是明朝的钢铁长城,统兵辽东,死死将清兵拒于关外。
皇太极深重袁崇焕之才,说:“咱们当年使反间计杀了袁崇焕,朕事后想来,常觉可惜……倘若袁崇焕能为朕用,南朝的江山这时候多半早已是大清的了。”
虽然从本源上来说,袁崇焕是死于皇太极之手,但对袁崇焕才能认识欣赏的准确性来说,皇太极远在崇祯之上。崇祯既无用人之明,也不爱惜人才,竟然轻易中了反间计,自毁长城,令满清拍手称快。
爱才、识才、用人不疑是对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要求。皇太极在这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让袁承志心生佩服。
而接下来皇太极详述对明朝降臣洪承畴在不同阶段的任用策略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才干,则让袁承志大为叹服,深觉“这鞑子皇帝当真厉害,崇祯和他相比可是天差地远了。我非杀他不可,此人不除,我大汉江山不稳。就算闯王得了天下,只怕……只怕……”,隐隐觉得闯王的才具与此人相较,似乎也颇有不及。
洪承畴本是明朝的蓟辽总督,崇祯皇帝委以兵马大权,兵败被擒,初时不肯投降,皇太极大赐恩宠,亲自解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他身上,又连日大张筵席请他,连大清的开国功臣也从来没这般殊荣,从而引发了众功臣的不解。皇太极则开导众人,说:“咱们不明南朝内情,好比都是瞎子,洪承畴一归顺,咱们都睁开了眼啦,那还不喜欢么?”顿解众人之惑。等到洪承畴将明朝各地的城守职官、民情风俗,说得详详细细后,皇太极却不赏他官职封爵,众人又均不解用意。
皇太极的解释是:“洪承畴这人,本事是有的,可是骨气就说不上了。先前我已待他太好,若再赐他高官厚禄,这人还肯出力办事吗?哼,崇祯封他的官难道还不够大吗?”
皇太极的这番话深得激励…期望理论之妙。
洪承畴在明朝官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军务,麾下统率八名总兵官,实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太极知道,自己封他的官再大,也大不过崇祯封他的。如果要他尽心竭力办事,便不能给他官做。这是给他保留了一个期望空间,让他内心保持不断追求却有求而不得的态势,才能让他不断效劳。否则,洪承畴缺乏了期望所带来的动力,就又会心生异念了。 。。
袁承志为什么没杀了皇太极?(2)
袁承志听到这番话,其感觉就像当年在华山绝顶初见《金蛇秘笈》,其中所述法门无不匪夷所思,虽然绝非正道,却令人不由得不服。
而让袁承志深深折服的则是皇太极的价值观。
皇太极和下属商议夺取明朝江山之后,该如何治理天下。
皇太极道:“南朝所以流寇四起,说来说去,也只一个道理,就是老百姓没饭吃。咱们得了南朝江山,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让天下百姓人人有饭吃。咱们进关之后,须得定下规矩,世世代代,不得加赋,只要库中有余,就得下旨免百姓钱粮。”
袁承志心下一凛:“这话对极!”
袁承志早就心向闯王,对崇祯的黑暗统治大为不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