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她最要好的两个同学张洁、秦菲到南京参加华东军区干训班学习,那时张洁已经结婚,而且她的丈夫正好也在南京学习,于是,每到星期天,张洁就会邀请母亲和秦菲去她那临时小家聚餐。此时张洁的丈夫已由青年干部大队的教导员升任团长,住着带卫生间的单人宿舍,吃着四菜一汤的小灶,穿着笔挺的马裤呢军装,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望着张洁抑制不住的满脸幸福,秦菲羡慕地悄悄对母亲道:“怎么样,没有赶快把自己嫁出去,后悔了吧。”我母亲却认真地说:“看看,一个革命战士都快要变成家庭妇女了,要是真的早早嫁人,整天围着锅台转,还怎么为党做工作?还如何实现我们理想和价值?幸亏没嫁人,否则就悔之莫及了。”气得秦菲真翻白眼:“真是不可理喻!我看你将来迟早要悔之莫及的。”
母亲的一位战友后来对我说:“你妈妈这个人,怎么说呢,工作干的很出色,就是处理个人问题有点傻哟。”
正是这种“有点傻”的思维模式,使母亲从兵团机关下到军,又从军下到师,在这里,母亲第一次遇到了在师政治部工作的我父亲。
母亲后来才知道,实际上她去83师是我父亲点名要的。父亲当时向军政治部提出的幼儿园主任人选条件实际上军里只有母亲一个人符合,只要母亲同意下去,自然是非她莫属。
于是我突发奇想,调母亲到83师工作会不会是父亲一次有预谋的行动。因为象母亲这样为了工作26周岁还不找对象的女同志在部队实属罕见,别说是在28军就是在整个军区已成新闻。依父亲聪慧过人、计谋多端的性格,略施小计,先将母亲调到身边,再见机行事是完全办得出来的。父亲向军政治部打报告要主任时开出的条件是意味深长的,关键的一条是“不怕基层艰苦”,父亲知道,在军幼儿园真正“不怕基层艰苦”的恐怕只有母亲一个人了。这种先设套再让你钻的计谋,兵书上称做“欲擒故纵”,又叫“请君入瓮”,父亲运用的可谓是炉火纯青了。
我的这种大胆假想最终无法得到印证。因为父亲早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那就是母亲来到83师不久,便和我父亲谈上了恋爱。
那一年,母亲已经26周岁。
我后来直截了当地问母亲和父亲的婚姻是否也是组织安排的。这个问题对我实在太具诱惑力了。试想一位出身豪门的女大学生,能够为了拒绝高级军官的追求不惜得罪顶头上司,甚至宁可离开舒适的大机关躲到艰苦的基层工作,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短短几个月内改变了母亲的恋爱准则呢?
母亲的回答倒也干脆,她说她和我父亲完全是自由恋爱,不含任何组织干涉的成分。
母亲的回答使我感到无比欣慰。它准确无误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父亲是母亲自己选定而不是组织指派的。因此,不管父亲出身贫寒也罢,相貌平平也罢,当时职位不高也罢,后来身体有病也罢,毕竟是母亲自己的选择。这使母亲为之抗争、奋斗了多年的最基本的人权——婚姻自由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得以实现。从此在母亲漫长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多了一个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我的父亲。
七 结婚
没有人说得清楚母亲看中了父亲什么。
父亲出身于鲁西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和母亲谈恋爱时仅仅是28军83师政治部一名正营职干部干事。身份、地位、资历都无法和母亲拒绝过的那些军官相比。以至几十年之后,父亲的老战友们还开玩笑地对我说:“谁也不会想到你母亲当时会看中你父亲这个穷小子。”
但母亲就是这么匪夷所思地看中了父亲这个职务不高的穷小子。
在婚姻问题上异常挑剔的母亲究竟从父亲身上发现了什么值得她信赖乃至托付终生的闪光品质呢?
许多年来,我曾经利用各种机会多次向父亲的老战友们寻问过父亲年青时期的基本形象。
有的说父亲是个热心肠,因为小时候读过几年书,所以每当行军打仗的间隙,别人都乘机抓紧时间打个盹,唯有他顾不上休息;总是忙着替战友写家书。有的说父亲能言善辩,最适合做政治思想工作,谁要是心里有了疙瘩,思想有了情绪;经他一点拔,马上就会豁然开朗,云开雾散。也有的说父亲一向不修边幅;帽沿总是耷拉着,同样的军装穿在别人身上整整齐齐,威武雄壮,穿在他的身上却邹邹巴巴,怎么看也不象是主力部队出来的。还有的说父亲虽然个子不高,却是典型的山东人性格,轻财重义,乐于助人,爱打抱不平,尤其能为朋友两胁插刀。更有人说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