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页)
这里有一个“饱满”与“含蓄”,浓、淡相宜的问题。
有一种写作的误解那就是,以为“含蓄”便是“点到为止”,以为“饱满”意味着铺张。
不然。
有魅力的含蓄,就是“饱满”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高度凝炼后的“饱满”。好比多种维生素合成的维生素片。每日只需一片,足够了。但人不可以每日只服维生素片而不食果菜。同样道理,含蓄在文学中不能代替“饱满”,那就只能以“史笔”写作了。
先有“饱满”在心,后有含蓄在纸。心中无“饱满”,纸上无含蓄可言。那不叫“含蓄”,是苍白,是缺乏“原材料”。
寥寥数字皆是情,诗句也。
一个情节甚或一个细节,往往足以撑起一篇散文。
但小说又不同,往往需二三情节,多个细节。为了“二三”,胸中要预想“五六七”,优选之;为了多个,写前要有更多,反复掂量,留取最想留取的。
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有一块“石子”,便自命一个名,出示一块给人看。这不行。有了那一块,为了将那一块“搭配”得更好看,需再直接或间接地从记忆中、生活中去寻觅。
总而言之,小裴若悟明白了个中道理,今后定会写出极有诗意的散文和小说!
我期待着……
致俞德术同学
德术:
在我心目中,你是我们这个选修班上“背景”相当厚实的一名学子。 。。
致学子“信评”(9)
“背景”一词,是指你成长于的那一种家庭环境和农村环境。我绝不崇尚穷困。我是自穷困中长大的,深知穷困对人希望快乐的天性是多么冷酷的剥夺。我和你一样,从少年起便对家庭负有很大的责任。我从你身上看到了那一种熟悉的责任感。对父母的,对弟弟妹妹的。你在给我的信中,曾写到你认为自己在尽到那一切责任之前,甚至没有理由和资格谈情说爱,这一点像极了我。我32岁那一年才迟迟结婚。倘我还不结婚,早已超过了结婚年龄的弟弟妹妹,便都将因我而继续推迟婚事。所以你的那一种家庭责任感,我是特别理解的,也特别令我感动。我们选修班的同学,无论男生女生,都是有责任感的。只不过与你所身负的那一份责任感有区别。比如有次我与一名女同学交谈,她说——为了有朝一日回报父母之恩,要求自己必须刻苦学习,希望能获得更高学历,希望由此将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收入高些,以图使父母过上较幸福的晚年……
这也是一份责任感啊。这也很令我感动。这一份责任感,成为学习动力,进而成为以后实现具体人生愿望之动力,我以为是很符合人性美好本能的。比如我们的周研同学,有次我和她交谈,才知她是贷款上学。这是为了减少父母的经济负担呀。这是一种志气。当然使我感动,使我钦佩。
从前在中国,在大学,一谈论起责任感,便是应为国家怎样,应为民族怎样,应为社会主义怎样。从前和现在,有没有不计小责任,亦即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只心装着某种大责任,亦即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的人呢?可以肯定地回答,有的。他们都是些高尚的可敬的人。比如现在忘我地日夜工作于医治“非典”病人的前沿的医护人员们,便都是为了大家,为了别人,而不顾小家利益的可敬的高尚的人们。
但依我想来,时代毕竟不同以往了。个人的能力无论多么大,也是难于造福于全社会的。全社会的文明进步,那是要通过集体的、集团的优势整合的能力来推动的。而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责任感的形成,也许更是通过其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某一集体其他成员的关系来逐渐萌生的。我不相信一个对至亲者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少有责任感的人,在某集体中会对其他成员有什么奉献真愿。我更不相信,普遍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对某集团中其他成员毫无相互责任感和温爱之心,他居然是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大责任义不容辞的人。个别的事例是有的。我们这里谈的是普遍。比如上一堂课,坐在我身旁的绵州女孩咳嗽不止,以至于跑了开去,而我们的晨晖同学立刻奔去表示关心。这个细节也使我感动啊。并给我留下深的印象。晨晖的这一举动,使我们选修班这个集体,体现出了一种温暖。你们中的几乎一切良好的表现,只要我看在眼里了,心中都会感动一下的,并且由此更爱你们……
德术,在给你的信中,为什么说了这么多别人呢?这乃因为,我特别重视一个人有无亲情责任感这一点。从前我们不重视这一点。那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