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3/4 页)
重估价值——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必须是一场自发的运动——新的、未来的、更强大的——全都在场。只有一点,它们还没有正名,还没有正确估价,而且它们自身还没有达到自觉。
是对已到手之物的一种勇敢的意识化和肯定——是摆脱陈旧估价的老套,因为老框子拼命贬低既得的一切。
〈9〉
悲观主义乃是虚无主义的前形式。
〈468〉
伟大的方法论者: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儿、奥古斯特·孔德。
〈580〉
各种认识论(唯物主义,感觉论,理想主义)的基本地位,为什么是估价的结果:因为,最高快感(〃价值感〃)的来源也决定着现实性的问题!
——肯定知识的标准完全是无所谓的,或者,是次要的,因为人们可以去看看印度的发展情况。
佛教一概否定现实性(表面性=苦难)乃是完美的结果,因为它不可证明、无法企及、没有范畴,对〃自在世界〃是如比,对错误百出的繁琐程序的认识也是如此。这一整套概念的获取都是利用了这种程序。〃绝对的现实性〃,〃自在的存在〃是矛盾的。在一个生成的世界中,〃现实性〃始终不过是为达到实际目的简单化,或者是粗糙不堪的器官产生的错觉,或者是发展速度的差别性。
我们必须使存在与不存在相对立,〃生成〃的概念要加以否定(〃某物〃在生成),接下来的便是逻辑学对世界的否定和虚无主义化。
〈581〉
存在和生成。——〃理性〃,它在感觉论的基础上发展,在感官偏见即信仰感官的真理判断的基础上发展。
〃存在〃乃是〃生命〃(呼吸)概念的〃概括〃,即〃人格化了〃,能〃想,发挥作用〃,〃生成〃。
对立面则是:〃非人格化〃,〃不生成〃,〃不想〃。这就是说:不要把不存在之物、非表面之物和死物同〃存在物〃对立起来(因为死的存在只能是也能生活的某物)。
〃灵魂〃,它把〃自我〃设定为原始事实;凡有生成的地方都要(植入灵魂)。
〈585〉
巨大的自我意识:它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人类意识到自身。我们意识自身,我们忆起自身,让我们踏上羊肠小道和平坦大道吧!
A。
人寻求〃真理〃:(真理乃是)一个不自相矛盾的世界,不欺人的世界,不变化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即一个没有苦难的世界。因为,矛盾、迷惑、变幻乃是痛苦的原因!他不怀疑应该有一个存在的世界;他想寻找通向这个世界的途径。(印度的批判:连〃自我〃也是虚幻的、非现实的。)
这里,人是怎样得出现实性概念的呢?——为什么他正是从这里派生出变幻、迷惘、矛盾等等痛苦的呢了……——
对一切既往的、变幻不定的、运动的东西的蔑视和仇恨。——凝滞物的估价从何而来?显然,在这里,要真理的意志只是对凝滞世界的要求而已。
感官受迷惑,理性纠正错误,因此,人们得出结论,理性是通向凝滞之路;最感性的观念肯定离〃真实的世界〃最近。——大多数不幸来自感官,——感官是骗子、狐狸精、杀人犯。——
幸福只能寓于存在物中。因为,变幻和幸福是互相排斥的。这样一来,最高的愿望一心想同存在物合而为一。这就是通向最幸福之路的公式。
总而言之:本该存在的世界是有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错误,——我们这个世界不该存在。
对存物的信仰只表明一种结果。因为,原来的第一推动力就是对变化物的非信仰,对变化物的怀疑,对一切变化的蔑视……
哪一类人这样反映呢?是非生产性的、受动的种类,一种对生活感到厌倦的种类。假如我们真能设想一种相反种类的人,那么这个种类也许不必去信仰存在物了。因为,他们甚至会蔑视这种信仰,认为它是僵死的、无聊的、无足轻重的……
相信本该存在的世界是存在的,是真正有的,这是非生产性的人的信仰,他们不想创造一个应当存在的世界。他们设定这样的世界已经有了,他们去寻找达到这个世界的方法和途径。〃要真理的意志〃——乃是无力创造的意志。
认识,某物是如此如此:
行为,某物变成如此如此:�天性力度中的对抗。
虚构一个符合我们愿望的世界。这是心理学的诀窍和解释,目的在于把我们尊重的、令我们感到满意的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