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难Ы蛳铝羁�梗�鞅腥褐�40余人,伤60余人。 旁观者亦受其害,一学生弹中额角,一骑马行人中弹立毙。夏学津又威逼农民,揭竿横扫,各村烟苗数日尽除。以后又将武树福斩首。夏残民以逞,自以为得计。不料此事为《晋阳公报》所闻,同盟会员总编纂王用宾以案情重大,即密嘱该报访员革命党人张树帜、蒋虎臣二人,驰赴肇事地点,实地察访,按其见闻写成新闻,揭诸报端。丁抚见报怒形于色,即传报社经理刘锦训,诬民为匪,否认肇事,要求刘登报更正,并许以知府保升。刘回社商诸各位负责人,认为新闻千真万确,不仅不能更正,尚须继续报道。刘以公职在身,乃辞去报社总理职赴京暂避,遗职由王用宾兼代。次日,丁抚阅报,只见辞职启事,并无更正字样,遂将访员张树帜、蒋虎臣二人逮捕,并将对此案敢于说真话的咨议局议员张士秀(同盟会员)以“挟妓逞凶”为名,判刑2年,解回原籍临晋县监狱执行。此事传向全国,上海《申报》和汉口《中西日报》以及各埠报刊,多予刊载。丁抚见事难于掩盖,遂变本加厉将刘锦训传折奏参,又拟逮捕王用宾等,以转移社会视听。后王用宾逃到石家庄,又撰写《正告山西咨议局》一文,以刺丁抚,在报上发表。丁宝铨见报怒不可遏,正欲大兴冤狱,不料,此事被御史胡思敬奏参,上谕“交直隶总督陈夔尤彻查,拟议具奏”。这时丁宝铨的气焰方杀。到1910年5月15日,始奉谕将丁宝铨交部察议,文水县知县刘彤光革职永不叙用,交城县知县刘星明革职,陆军教练处帮办夏学津撤差褫革。
在“文交惨案”中,同盟会员站在人民群众一边,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终于斗倒残民的坏官,既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又积累了斗争经验。
“文交惨案”中,由于同盟会员的勇敢斗争,使丁宝铨想提拔夏学津重带军队的计划无法实现,因而也圆了阎锡山掌握兵权的梦。胡思敬参奏见谕后不久,黄国梁接任第85标标统,阎锡山接任第86标标统。
。。
一、义前兵运 改造军队
阎锡山出任第86标标统后,山西新军的实际领导权可以说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的手里了。经过阎锡山的推荐,常越任第85标教练官,南桂馨任85标军需官,马开崧任第86标教练官,乔煦任第1营管带(营长),张瑜任第2营管带,都是同盟会会员。反对革命的实际上只有第85标第3营管带熊国斌和第86标第3营管带瑞镛(满族)了。
此时,阎锡山环顾三晋,觉得前途大有可为。因为山西的军队共分新军、旧军两部,新军计有一个混成协(旅),下辖两标,第85标除步兵外,尚有骑兵营和工兵队。第86标除步兵外,尚有炮兵营和辎重队。全协新军共有4000余人,都驻防省城太原,而新军的将校中大部分不是同盟会员就是阎锡山的同学。旧军共有13个营。但总兵力也不过4000人左右,而且大部分分驻绥远、大同、代州、临汾,在省城太原的只有3个营,旧军又守旧落伍,力量很单薄。这样,新旧军力量对比形成新强旧弱之势,明显对革命有利。
为了进一步控制新军,改造军队,为发动起义作准备,阎锡山一连办了以下几件大事:
一、他在暗里支持同盟会员“倒丁”活动的同时,又公开争取到山西巡抚丁宝铨、新军协统姚鸿发、山西咨议局长梁善济的赞同与支持,在山西独树一帜地实行征兵制,征集了全协人数十分之六的山西农工青年,也撵走了十分之六的外省籍“老营混子”,使新兵与旧兵的比例从二比八变成了八比二,于是更容易掌握,使他们在同盟会的一声号令之下,成为忠实的革命武力。
二、他和同志盟友赵戴文、温寿泉、南桂馨、张瑜、乔煦、常越,朝夕密议如何促使新军革命化问题。也在这时,已调到省督练公所任总办的姚鸿发向黄国梁、阎锡山提出了整理军队的计划,这对同盟会来说,是一次建立军事基干队伍、扩充力量的极好时机。因此,阎锡山积极活动,与姚鸿发商定从两标中挑选优秀士兵,成立一个模范队。并争取到王嗣昌、张德荣(均同盟会员)任一、二两标的模范队队长。据阎锡山讲,模范队“名义上作训练的表率,实际上作起义的骨干。”
三、积极在基层官兵中发展组织。姚鸿发既然要整理军队,阎锡山即顺其意,与其商量决定了“旧兵退伍,补充新兵,教育一年”的办法, 并借此机会让一批有文化的同盟会员开始下连队当兵或任文书职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杨彭龄,他就是组织决定下营去当兵,深入兵棚做兵运工作的。在兵营中他团结了相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