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官方货币信用标准,这在中外货币史上是第一次。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一个悲剧,唐朝自此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唐朝人丁减少,按人丁收税,财政收入锐减。不过,皇帝还是很聪明的,很快就找到了新财路。
人丁少了,按财产纳税皇帝也不反对。
这被称为唐朝“两税法”:所有人都在居住地纳税,每年两次,纳税数量按财产划分,朝廷不再收实物税,两税以钱缴纳。
李渊曾自认是老子的子孙,因此唐初道教地位很高。武则天登基后打击皇族,道教当然是打击对象,于是她下令焚毁《老子化胡经》,在武则天时代佛教开始兴盛。(《老子化胡经》是典型的阿Q思维,大意是说如来佛祖其实就是老子)
先秦儒学提出“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所以我们的历史从来就看淡宗教,以至于培根指责中国人是没有宗教的民族。到了皇权独大的时代,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只是封建统治者的一种工具,以此来支持皇帝权力,唐朝僧尼、道士都需要户部发给度牒,也就是宗教工作证。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25)
皇帝才是真正的教主,可以决定你是否是信徒。
崇佛还是崇道,要看教主的心思。
宗教并不总是符合教主心思,比如寺庙僧徒可以不纳丁税,也可以不纳财产税,长此以往是不行的,事情在禅宗这里得到了解决。
禅宗六祖慧曾写下了一首偈帖,并由此创立了禅宗的南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使落尘埃。”
这首偈帖的真实含义就是:佛是不存在的,我就是佛,只要静下心来,大家都是佛祖。
佛法都不见了,“一切诸法皆由心造,诸缘顿熄。”既然如此,皇帝当然可以是佛;既然如此,信徒还是照常纳税。
在文明传承上,禅宗在中国流行并非偶然,而是唐代儒学的映射。唐朝儒生可以不拘泥于《正义》自由讲经,安史之乱后啖助著《春秋统例》,韩愈著《论语笔解》,儒学大师连《春秋》、《论语》都可以按自己的意图解释,更别说《五经正义》了。
佛家宣扬灭情灭性,人世间的情欲影响见性成佛,韩愈却认为恰恰相反,只有在人情伦理中才能体现儒家修养。禅宗虽然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却能达到韩愈的要求,因此,在中国流行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如果神真的要泯灭人性,即使真的有神,又有何意义?
唐朝的信用形式
唐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了很多信用形式,多数出现在中晚期,最为著名的,就是飞钱。
唐朝显然缺铜钱,很多地方开始不准铜钱出境。这就难为了商人,由此,中国人开始使用货币汇兑——飞钱,也称“变换”。
京城的人如果手持大量货币,首先未必能出城,即使能出城,带着一车铜钱也没准碰上强盗。无论这些钱来自贪污还是经商,自己的钱变成别人的钱,总是很痛苦的事。当时,地方各道都在长安设有进奏院(驻京办),通过进奏院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商人把钱交到进奏院,然后领取一张凭证,另外一张凭证会随着公文送回本道,商人回原籍后依凭证取钱;进奏院拿到钱后可以直接缴纳本道赋税。飞钱属于汇兑业务,不是纸币。这种汇兑,好像钱在两地飞来飞去,因此取名“飞钱”。
后来,朝廷看中了“飞钱”收益,既然进奏院可以做,朝廷也可以,而且还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想法是好的,做法是差的。
官府把这个生意交给户部、度支、盐铁三司办理,汇费收到百分之十(千钱百文),因此无人问津。在李隆基过问下,朝廷终于将飞钱改为公益事业,免费。只是到了唐末,地方官府收到三司开出的飞钱,经常留难拖延不付(以此疑惑商人,乃致当司用度不充),飞钱逐渐失去了信用,也就衰亡了。
飞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汇兑业务,而汇兑靠的是信用。
对那个时代的居民来说,朝廷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可以信赖的,倒不是朝廷一定比商人讲信用,朝廷府库的钱总比商人多,而且朝廷也不可能无缘无故消失,即使灭亡过程也很漫长,至少比某个商户败亡时间要长。
第一代汇兑飞钱,因朝廷信用起,又因朝廷信用终。
唐朝商业发展促生了第一代存款机构:柜坊。
唐朝以前,人们也需要走州过县做生意,必然带着现钱,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