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许多非正常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富人总是有种抵触心理,善良的人们大概都不愿意见掩藏在这些财富背后的血与泪吧。
香妃非薄命
常言道:红颜薄命。或者又说:天妒红颜。很久以来,不管历史典籍,还是民间流传的各种传说,凡美丽女子,都难以善终。这似乎很符合我们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他们大概在想,上天给了你一副好的容颜,就不能再多你给圆满的生命。不然,天下所有的好处岂不都给你占去了。于是,在他们笔下,美丽的女子总是早早地便从人世中消逝,叫人不胜叹息和哀怜。
这就连武侠大师金庸也不能免俗。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关于香妃的故事便具有这样的意味。按照金庸的说法,乌兹别克女子香妃被胁迫进宫以后,虽然乾隆对她宠爱有加,但她对皇帝的宠爱严加拒斥,每日只是想念远在回疆的家乡,独自垂泪。乾隆为了讨好她,把她带到江南散心。到了杭州时,乾隆想强行临幸香妃,香妃一急之下,竟取出一柄寒光闪闪的匕首来,欲刺死乾隆。乾隆吃了一惊,不敢再造次。太后知道后,很怕乾隆由此被害,趁着乾隆外出游玩的机会,将香妃召入宫中,逼她自尽了。乾隆得知死讯,十分悲伤,但事已至此,无力回天,只是请了当时的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依照香妃生前的样子画了像,来寄托自己无尽的哀思。在这里,香妃被描写成一个宁死不屈、民族气节很高的女子,乾隆则是一个至情至性、*倜傥的多情种子。这种传奇式的描写并不仅是金庸一家的专利。蔡东藩的《清史演义》、《清朝野史大观》对此亦作了近似描述。
然而,小说家毕竟与史学家不同,他们的叙述有时为迎合大众的审美接受心理,不得不对历史作一些修饰和打扮。他们把香妃描述成为一个不畏强权、红颜薄命的女子,很合乎我们习惯性的审美心理,也容易引起读者的怜悯。史学家孟森早在1937年就通过清宫档案和时人笔记的材料推断,香妃就是历史上的容妃。后经考古发现,孟森的推论是完全站得住脚的。这位容妃真的是被清兵强行抢走的吗?真的因反抗而早逝吗?显然并非如此。首先,她不是乾隆通过高压手段胁迫进宫的。史料记载,香妃入宫,是在乾隆平定回疆的前一年。这说明,她入宫之时,乾隆的武力还没有构成对回疆的直接威胁,被俘捉之说是不能成立的。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当时回疆领袖为了换取片时的平安,将其献给了大清国主乾隆。这种女人作为一种政治礼物奉献给强国君主,在古时并不少见,那么多的「和亲」故事,多少都带有这样的味道。至于说香妃是被乾隆的母后逼死的,也属无稽之谈。香妃死于乾隆五十三年,乾隆皇帝的母亲孝慈宪皇后则死于四十四年,比香妃早十一年死去,怎么可能命人赐死香妃?其次,香妃进宫以后并不是整日郁郁。史料显示,她曾随乾隆南巡江浙,东巡到泰山曲阜,北到过盛京去拜谒清朝祖陵。时间历程长,空间跨度大,香妃如果真是个节烈女子,随时可以找个机会与这个世界说「拜拜」。可她没有。相反,她和乾隆生活在一起应该是开心的。宫廷画家郎世宁所画的乾隆与香妃各自骑白马的戎装像,一前一后,夫唱妇随,怡然自得,香妃怎会不高兴呢?
传说与历史是不一样的。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家,自然喜欢传奇色彩浓厚的传说。金庸曾说:「历史学家孟森作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香妃为皇太后害死的传说也是假的。历史学家当然不喜欢传说,但写小说的人喜欢。」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香妃本就是个平常的女子,节烈、民族气节与她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让她回归本来面目,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好。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即使中举又如何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一个著名的段子叫《范进中举》,描述范进中举后种种疯狂的行径。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按科举制度的常规而论,中举确实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大步。
科举考试一般分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参加童试,考中了,就叫“生员”,俗称“秀才”。第二个层次省里的乡试,秀才有资格参加,中试者叫“举人”(因此叫“中举”)。第三个层次是进京会试,举人有资格参加,中试者为“进士”。最后一个层次是殿试,由皇帝对进士们再考一次,分出一二三甲。
科举有这么多层次,但一般来说,到了第二个层次,已经相当不错了。在各种记载中,凡是中了举的人,在当地的地位一般都不差。《儒林外史》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1935年7月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