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离异,怎能请人来止‘无根之谤’,又怎么‘品题’、‘湔洗’呢,这些只对通敌一案才对得上号。可见作伪者改了前面,顾不到后面,终于露出了马脚。更不要说李清照那时已50多岁, 鸡皮鹤发还会嫁人,而且还有人要娶这位老太太。这在900年前的宋朝难道能够想像吗?!”
小薛说到这里,义愤填膺,简直要以拳击案。在我们的劝解下,他才按捺住怒气,继续阅读这本宝籍。
小薛阅读了几页后,眼光又一次停滞下来。这一页上又出现引人注意的条文,我抄下的是(断句也是我加的,已换作简体字):
“绍兴己未(注:公元1139年)季秋。是岁风雨视常年有加。□□□□弟迒自市肆归。有不豫色。诘之。黯然曰。顷闻朝廷从相国议。与虏划淮为界。息兵媾和。纳土奉币。长为藩国。绣水乡园。青州故第。永无重临日矣。余乍闻言。似电掣雷轰。前尘旧梦。齐涌心头。呜呼垂暮苟活。有所待也。今者已矣。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终日踯躅。不知所觅。或取酒半瓯。益添乡愁。凭栏久之。忽闻风振衰树。雁唳长空。猛忆昔年与德甫莱州闻雁。分韵赋句情景。物是人非。何以堪也。及暮天作墨色。细雨如丝。怆痛难遏。乃铺绢濡笔。谱声声慢一阕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抒痛怀。未计工拙也。翌日绿华夫人过访。因取示之。夫人溘然曰。居士其欲断尽天下愁人肠耶。相与抱持大哭。”
这首题为《声声慢》的词,我们都读过。当时只感觉写得真好,却说不清好在哪里。现在读了这条记载,似乎稍微多懂了一点。但我们都不满足,异口同声要小薛做个“辅导报告”。小薛感情冲动,也不推辞,拭了一下泪眼低声说道:
“这首词真堪称千古绝唱,连清照的仇人也不能不折服。古往今来有多少赞揄之文,但多从文采上分析,例如说她‘一开头就连下14个叠字简直是公孙大娘舞剑手法’,或欣赏她‘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句,说这个‘黑’字不许第二个人押。现在我们知道了她填这词的环境和心境,才更能领悟其沉痛之处,催人泪下啊!
“清照是北宋文学家和政治家李格非的女儿,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严格的家庭教养。她和明诚真是一对天生佳偶。论文采,清照还稍胜一筹。两人共同搜寻碑帖古器、厘订考证,闲时烹茗论文、赋诗猜书,又常常是清照获胜,笑倒在丈夫怀中。请想想,他们是多么美满和谐的一对。
“哪想到,军事形势陡然逆转,金兵大举入侵,摧枯拉朽地打垮了北宋王朝。夫妇两人仓皇南逃,他们只挑选了一些精品携带,其余都藏在青州旧居里,尚堆满了15间房屋,被野蛮的金兵一把火烧光。李清照历经了亡国、破家、丧夫种种劫难。高宗制造‘通敌’案,掠走了她的珍品,其余的也被抢、被窃,她最后只保留了丈夫留下的一本《金石录》,逃到浙东投奔她的弟弟。尽管历尽磨难,清照仍坚强地活了下来,为什么?为的是《金石录》还有待她校勘、整理、题跋、作序,更为了她坚信抗金会取胜,中原能光复。为了这个目标,她苦苦地活着、等待着、支撑着,她要活着再见故里一面,把丈夫的遗骸埋葬在当年欢歌笑语的地方。可是,在苦等 10年后,宋高宗以尽割淮水以北土地和年年纳贡为代价,取得了做儿皇帝的资格。这消息一传来,无异是在清照枯瘁的心中刺进了最后一刀,她如痴若醉,无目的地东寻西觅。她想借酒浇愁,可怒号的西风撕开她悲痛的心肺。她倚栏远望北方云天,只看到南归的雁儿凄唳鸣叫,似乎告诉她再也不要梦想北回了。她想到庭园中走一走,可满地凋零的黄花败叶,象征她永远消逝了的年华。她只好守着窗儿眼睁睁地呆等到天黑。偏又下起阵阵细雨,敲打着那梧桐树叶,点点滴滴的悲声,印入心头。她不禁哀呼,苍天啊,叫人怎能忍受这无穷无尽的乡愁!”
小薛说到此处哽咽了,我方才感悟到这首词的境界。小薛接着说:
“清照的著作散失殆尽,可是留下的这点点‘吉光片羽’,哪一篇不是熠熠生辉的明珠,特别是晚年写的词,怀念故国、追忆往事、恨朝廷之无能,寄希望于光复河山,都以极平常的口语度入音律,使一切爱国者读后涕泗横流、痛彻肝肠。这样一位才女、贤媛、有骨气的抵抗派,竟被人攻击为‘可笑不自量’、‘荒淫之语肆意落笔’、‘摚�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