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这确是李清照在晚年亲笔记述的一系列往事。小薛贪婪地读着,约摸看了四五页,他突然停了下来反复研读一条条文。我估计这里一定有重要情况,因此也伸头去看,还记了大意(断句是我加上的,已换作简体字):
“绍兴癸丑夏日。得内翰綦公札。殷殷以金石录为念。慰诲勤勤。感人肺腑。 □□□□。斯之谓欤。夫内翰之泽我岂独此哉。(下面漏抄一段)犹忆建炎三年。德甫奉诏知湖州。旅次遘疾。余□匐奔视。仅获覩一面。而疾亟时。犹有某学士携玉壶过视。强属鉴识。告以珉也。温怒不信。德甫嘱余出真□与观。始默然。而把玩不已。索求之情。见于面。德甫有难色。余呼日。命之不存。其如玉何。竟以授之。便携去。讵知竟入北朝。而道路传言。加余献璧虏邦□罪。御医王□□□告□ 已有论列。祸将不测。微传内意。速行报进。庶可免论。余大怖。尽出精器进上。而案迄不解。惶急无计。作启求援于公。始蒙湔雪。然德甫与余经营半世。至是精华尽失。何聚之难而失之易欤。乃知玩物怀壁。非徒丧志。亦足以覆宗也。悲夫。”
小薛抄完,愕了半晌,长叹一声:“原来如此,这些人也太卑鄙了。”我们听了都莫名其妙,小薛就讲了一件动人心魄的史事给我们听。
他说,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德甫)都是金石迷。青年时代夫妇俩住在济南,宁可穿布衣吃粗粮,积下每一文钱到相国寺去购买碑文、书画和古器。以后明诚做了官,更把全部俸禄都用于此,长期搜求,收藏渐丰。住在青州时,器物就藏满10多间房子,还撰写了有名的《金石录》。不意祸生顷刻,金兵大举入寇,两人仓皇南逃,只带走一些“精品”——还装了15车。在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两人逃到池阳,明诚忽奉诏独身去湖州上任,清照在河岸边与他分别,两人都预感要发生变故。明诚嘱咐她:必要时先丢掉辎重,再抛弃衣被,再不得已放弃书册、画卷乃至古器,只剩下最宝贵的“宗器”,那可要亲自担负与之共存亡的!
明诚在去湖州途中染上瘟疫。清照得信后魂魄俱丧,星夜赶去,只来得及和丈夫见了最后一面。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来请他们鉴定玉壶,又勒索了他们的玉器而去。想不到这玉器最后竟流入金国。有人就造谣说他们曾向金寇献宝,要兴大狱问罪,逼清照将所收藏的精品统统上缴。你们想不到吧,这个幕后勒索她的人正是封建头子宋高宗。清照把精品“进上”后,案仍未解,只好求姻亲綦崇礼(即“内翰綦公”)去说情,总算未遭诛戮。“这一条正是写这件事呀!”小薛愤然说道。
我们听了不禁都感叹清照的不幸和高宗的全无心肝。但小薛说,清照所受的冤屈还不仅是“通敌”,更有改嫁一案。接着他又告诉我们一件更难以置信的公案,他说:
“李清照的人品正如她的词品,十分高洁。她和丈夫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结下了生死不渝的感情。明诚赞她‘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明诚暴亡,她哀毁骨立,秉承遗志,整理遗著《金石录》直到去世,这都是尽人皆知的事。
“可是,有些史料上却说她晚年改嫁给一个粗俗贪赃的军人张汝舟,而且嫁后 3月不堪虐待又诉讼离异, 说得有根有据。连清朝那位颇有见解的诗人赵翼也写过 ‘千载同悲李易安’之句,可见这些传闻影响之大了。
“这件事大使人难以置信了。一查,所谓史料多半是笔记小说,抄来袭去,没有实据。最有‘根据’的是一部叫作《云麓漫钞》的书,其中载有一封李清照写给綦崇礼的致谢信。信中谈到自己听信谎言,被骗嫁人,又不堪虐待,诉讼求离,其间得到这位綦公的援手才能解脱等等。信是一篇四六文,直到现在我还背得出。这样,李清照的改嫁受辱,即成如山铁案。
“现在,清照的手迹出现,终于真相大白!她请托并感谢綦公斡旋的就是这件 ‘通敌案’,根本不是什么改嫁的事。《云麓漫钞》中的那篇谢启,是她的仇人篡改过的,在信的前半部捏造增添了一大段受骗改嫁的话。有了宝籍,我一定要为她洗冤!”
“原来如此!”史处长透出一口长气,“薛研,你要给李清照雪冤,真有把握吗?”
“几百年来一直有人在为她雪冤,但现在有了李清照的亲笔记载,才有了铁证!” 小薛指着屏幕兴奋地说,“现在回想起来,那篇窜改过的信,尽管读起来也丁丁当当,典故如林,但总掩盖不了拼凑而成的痕迹。特别是信的后半段一再感谢綦崇礼为她‘平息了无根据的诽谤’,还求他‘原赐品题与加湔洗’。如果是再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