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1/4 页)
河道两岸绿草茵茵,走近了便发现那是一株株伏地生长的复活草。这是一种干旱枯死遇水重生的神奇野草,村里人都将这草视为神的仆人“莫尔”,但凡外出远行的人都会在骆驼的背囊中装上几株,在途中遇到有水源的地方,便将复活草种下,象征着播散希望和祈祷奇迹。
打听之后,才知道这个村子叫做“比亚玛”。 “比亚玛”是于阗语中“复活”的意思,大概是想说从沙海中长途跋涉而来的人,只有走到了这里,才算真正的活了出来。
奎叔虽是个懂得沙漠脾性的好向导,却对于阗赛语不甚了解。除了会问路、求宿、进食等几个简单的词语外,一句连贯的话也抖不出来。驼队中原来也是有专门的翻译向导的,可惜在北河界被流沙卷裹了去。这一队人马里,真正懂得于阗塞语的,就只有疏桐了。
驼队在村里住下后,为打探消息,疏桐便与客栈里负责炊饮的老阿米(老妈妈)交谈起来。
起初,疏桐很难听懂老阿米的话,感觉她的发音和权叔教的发音不太一样。在经过从天气到驼马的一番拉家常后,疏桐才慢慢的适应了老阿米的发音。
或许是平日里过往的旅客少,这位老阿米闷得太久,好不容易有人找她说话,她便从隔壁铁匠家媳妇被玉石贩子拐走,一路说到去年干旱家里死了九匹骆驼,絮絮叨叨个没完。
疏桐也不着急,守着火堆一边看她烤囊饼,一边听她慢条斯理的讲述。眼看着十几个囊饼被火炭烤得焦黄酥脆了,疏桐才见插着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个村子是三十年前从昆仑北边山麓一路逐水迁居过来的。村子里现今有九户人家,人口统共不过六十四五。因靠沙漠太近,无法种植和狩猎,村里人主要是靠给过往的玉石商人提供引路、护送等活计谋生。
第一七一章 采玉向导
“阿米知道西夜国么?”绕了许久的话圈子,疏桐终于开口问道。
老阿米正将烤好的囊饼往木盆子里搁,听了疏桐的问话,她抬首茫然问道:“什么来着?”
“西夜国。”疏桐放缓了语速。
老阿米摇头道:“没听说过。我在这里住三十几年了,从没听说有这么个地方。”
“那阿米可知道这附近发生大地震的事情?”
“大地震?”老阿米皱起眉头,“这得是多长久的事儿了啊,我还是小时听我阿嬷说起过。说当时地动山摇,大河断流,峡谷闭户,呼犍谷里一两万人被困在里面……”
呼犍谷,不正是西夜国的王城么?疏桐当即追问道:“阿米可知道那呼犍谷在什么位置?”
“你们找呼犍谷做什么?”老阿米面上露出了一些警惕。
疏桐寻思后道:“阿米,我们是大晋皇帝派出来的,想请一尊丈高的白玉观音回去,听说西夜国呼犍谷这边出产的羊脂玉最好,所以一路寻访至此。”
“大晋是什么地方?”
大晋建国至今也才三十来年,偏居昆仑一隅的老阿米没听说过也很正常,疏桐只得耐心解释他们是从中原过来的。
“哦,你们是打汉室那边儿来的?那这路可远着了啊。”
老阿米的认识中,只要是从中原过来的人,就是汉室来的。这也是张骞西行以及诸位汉室公主和亲后,西域诸国对汉朝留下的深刻印象。
“是挺远的,走了好几月了。”疏桐应和道。
“要说找羊脂玉啊。我那大儿子拉罗托就是个行家。这攻山采玉,没点眼力见是不成的,那些个二眼子,往往在山里挖上十天半月刨出来的都是石疙瘩。我家拉罗托只要接了活儿,就从没有失手过。这一带的玉石商人都知道他的能耐,也是找他判脉寻矿的人多了,我才开了这家客栈。”
老阿米没有回答疏桐呼犍谷在什么位置。反倒絮絮叨叨给疏桐推荐起她擅长找玉脉的大儿子来。
“阿佘(哥哥)这么厉害啊?”第一次听人说起找玉脉,疏桐到有了几分兴致。
“找玉脉这事儿,也得靠天赋。我家拉罗托喜欢夜里出活儿,一定要选那朗月之夜,子时进山,循着月光,用金锤一路扣着山石,仔细听那回响,他靠一双眼睛一双耳朵。就能将埋在山里的玉脉给捉出来……”
月光盛处出美玉。原来真有这说法。疏桐听得十分新奇。
囊饼烤好。吊锅子里煮的马奶茶也做好了。老阿米便起身招呼众人用餐。
“白姑娘可打听到西夜国的位置?”用餐的间歇,石拓问道。
疏桐摇头道:“老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