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年,Beatles是地球上最受瞩目的现象——不开玩笑——用约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比耶稣还受欢迎”f。而且,此后再也没有任何足以比拟的东西了。这一系列的访谈,是有史以来第一次,Beatles的队员——而且是他们的创始人兼团长——终于踏出那个备受保护的、众人珍爱的神话,说出了真相。
主要是因为约翰有种“给我一点真相”(gimme some truth)的渴望g,因为他刚刚完成“原生呐喊”(primal)的心理治疗,因为他对Beatles包着糖衣的神话、对保罗·麦卡特尼被视为乐队解散的主导者,充满怨忿,不吐不快——也因为他对我和《滚石》杂志有种乐于从命、设身处地的亲切感——约翰在这些篇章里毫不犹豫、自然而然地滔滔倾诉,完全不设防,这是史无前例的。《列侬回忆》会让你压倒性地体验到这个男人真实的存在,他的模样、他的感受,还有他不管做什么几乎都会显露出来的热情和机智。除了他的某些唱片之外,这场访谈是仅有的、能够让我感受到约翰·列侬这种特性的所在。
这场访谈有许多地方是如此引人入胜(“Beatles的巡回演出就像费利尼的电影《爱情神话》”)、如此直接(“我要不是个天才就是个疯子,到底是哪个呢?”)、如此生动(“’请大家来看表演’是保罗说的,我说的是“‘我读了今天的新闻,老天啊’”)、如此激愤(“一个人必须彻彻底底地作践自己,才能进入Beatles的状态”)。冒着泄露书中内容的风险,我想引用这本书结尾的问答,作为一种观点:
问:我没有什么好问的了。
答:喔,很好啊。
问: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答:没有,我想不出任何激励人心或者赚人热泪的事情来讨好你们的读者。
问:你能想像一幅“当我64岁”(When I誱 64)的景象吗?
答:不,没办法。希望我们是一对和善的老伴,住在爱尔兰海边的小岛之类的地方,翻阅我们一辈子胡闹的剪贴簿。
为了这次的新版,我们根据原始的录音带重新誊写,加上了许多当初刊登时斟酌删去的片段(虽然这似乎难以置信),也修正了当时仓促出刊造成的誊写错误,并且还原了许多洋子的评语,以及录音当时问答的原始顺序。非常感谢Holly George Warren这位细心负责的编辑,也是《滚石》杂志出版部的守护者,不仅担任这个计划的总监,也亲自负责新版本的编辑工作。
这个新版本的销售盈余,加上所有旧版本回溯计算的所得,全数捐赠给管制枪支的公益计划。当然,我也要感谢小野洋子,不只因为在当初她安排了这场访谈,并且在多年之后,仍慷慨同意我们重新出版这本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新版导言 扬·温纳(2)
2000年7月于纽约市
。 想看书来
原版导言 扬·温纳
我在1970年12月上旬与约翰·列侬进行了这次访谈,地点在他经纪人位于纽约百老汇的办公室,居高临下,远离白昼的喧嚣车声,就在纽约百老汇音乐重镇的中央。我们和洋子一起,在一间嵌着核桃木壁板的巨大会议室里,多少有点遗世独立的感觉。
洋子帮了很大的忙,当话题变得比较不确定时,她总会视情况补充几句,把焦点重新拉回来。因为洋子跟我们一样是Beatles/约翰·列侬的歌迷,每当约翰表现出难以克制的幽默感,她也会忍不住笑出声,并对他的一些主张和想法感到敬畏。她充分理解,也能分享那属于美好旧时光的披头狂潮(Beatlemania)。
一如许多只属于特定时期的事件或主张,这次访谈有许多内容是出于直觉与当时的风潮——Arthur Janov博士就是后来被无情扬弃的热门名词之一。
而我猜想约翰对这次访谈多少也有同样的感觉。有些地方可以看到他提出的警告,说他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话讲得太多,并且一变再变的家伙,不断把先前的主张置之于脑后,扬弃自己不再信服的理论。这是成熟艺术家的天性,不断追求新的门道、新的构想。
这次访谈是Beatles解散之后,约翰第一次滔滔不绝地将事情和盘托出,或至少透露了其中的一大部分。姑且不论后来他在若干特定想法与观点上的改变,这仍然足以视为一份重量级的宣言——关于Beatles的解散(因为约翰是他们的队长),以及约翰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