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页)
育几乎无从谈起,由于家境贫穷,所以父母更多的责任体现在辛勤劳作以便养家糊口。在这样的家庭里,有时候更多的是孩子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而所承担的责任。令我最为感动和钦佩的,就是这样的孩子。我在本书中所提到过的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宏志班”,就是这样一群孩子。
当然最麻烦的就是所谓第二类家长了,他们不懂教育但责任心极强,因为责任心极强但不懂教育,所以就胡作非为。这些家长往往独断专行,完全无视孩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他们常常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和要求强迫自己的孩子来接受他们的任何企图,他们常常为了自己的面子来逼迫孩子成绩优秀,而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虚荣心,同时又往往是对自身人生失败的一种滋补性炫耀,这种家长是最无耻的,他们从来就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要求,他们视孩子为自身白痴车间里的一个可以任意组装的零部件而随意摆弄,大部分孩子的慧命就是给这些人杀戮的。麻烦的是,这类家长现在占据很大一部分。
不敢寄给爸爸的信
在我写这本书的同时,我的大哥,赵健雄—— 一位老师和作家,也正在编辑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收集了几十篇尚未发表过的、全部来自于孩子们心声和控诉的文章,这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孩子们是如此的无助和凄凉,当面对自己凶如虎豹、面目狰狞的父母时,他们所流下的眼泪既是对一种教育的悲哭,又是对生命权利被如此践踏后的哀泣?我真的希望我们应该把这些文字作为“内参”而送到中国高层领导的办公桌上,我们应该来看一看,这些被誉为祖国的花朵和骄子们,他们真的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幸福和快乐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并没有故意去收集这些所谓的“反面”文章来为我们的立论作佐证,相反,正是因为我们所看到、听到的几乎全部都是这样一种“反面”的声音和呼喊,才激发起我们对此现象予以高度关注和警觉的全部理由。
这里,我想引用一篇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文章,该文章的作者已经是一位被我们大家视为成功者的研究生,她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典型的“第二类”家庭中,然而当我们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还会有多少人认为她是个快乐而幸福的成功者呢?该文的标题是“不敢寄给爸爸的信”:
亲爱的爸爸:
自从上了研究生,女儿和您之间就再也没有信件往来了。也许是有了手机打电话更加方便,也许是我的工作更忙了,但我觉得更因为彼此对通信的功能都产生了怀疑。
……
我毕业的那个暑假,检视过去,您忽然发现以往在信中对我所做的一切教导,诸如要积极入党、不要谈恋爱等等一切都没有产生一点点效用,或者说我根本在阳奉阴违。于是您颓丧而伤心。
而我呢,已经对写给您的信所需要的那种勇敢、积极、志向远大的笔触十分痛恨。那些信件的内容大体是这样安排的:好消息先写,英语竞赛获奖了,数学建模入选了然后写学习生活交友中遇到的困难,然而这些困难无一例外的是过去时态,结局总是在努力之后一切OK……
现在回想起来,对当时的我而言,家信犹如必须高质量完成的功课,那个自由散漫、脆弱感性的真实的自己,被严严实实地掩藏起来了。
孩子对父亲的情感有一个常用的形容词:又爱又怕。
我对您的情感要复杂得多。心疼、崇敬、厌恶、烦躁、爱、恐惧,或许还有一点点恨。
我们的家庭在三番五次组合后已经残缺不全,我们相依为命,您的爱,是我的天空里全部的信仰。
可是爸爸,现在,我伸长手臂把话筒离耳边远远的,您气急败坏的声音依然喋喋不休地传出来,仿佛马上就要从那个小房子里跳出来拽住我的领子给我一个耳光。我奇怪为什么我没有试过一次摔掉电话,甚至不忍心将它放在一边去做别的事情;我奇怪为什么我依然一字不落地记住您的每一教训。我把耳机远远地离开耳朵,只是因为那种声音本身的咬牙切齿让我浑身冷颤。
“啪”,您自顾自地骂完了,终于很响地挂了。我闭上眼睛,泪水簌簌而下。
这次电话的辱骂,起因于我无论如何不肯松口答应您继续读博士生学位。可是爸爸您到底要我这么样呢?计算机通讯这个专业再热门、再有前途,我也不喜欢。本科毕业这几年,包括读研、没完没了的分析内核源码、编程序、调试公控板,令我终日掩被而泣……
我并不是那种对家长说一不二的女孩,但是我们始终无法顺利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