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方公园的阁楼里泡制一份新的技术类月刊。这个风声引来一大堆媒体跟踪采访。CNN派了一队摄影师过来,他们的故事被扑捉下来,灌制成新闻节目,在洲际航班上播放,这种环境下乘客们不得不看。片子展示了一个古怪场景里一群不修边幅的人。约翰·巴特尔出现时,系一条白色丝织大手帕,上面有一些日文符号。路易斯为每个员工买了一条,让他们有一种集体归属感。约翰·普朗奇特在节目中出现时,正躺在办公室地板的垫子上昏睡。尽管他早就发誓,在对待公司事情时,要以事不关己的态度漠然处之,但他显然动了感情,并感到痛苦。他觉得,办公室里只有他和巴巴拉才是真正的专业人员,这让他们背上沉重的责任感。但另一方面,路易斯和简仍然把持着所有控制权。“我最担心的恶梦变成了现实,”后来约翰说,“我成了他们的奴隶。”
太平洋上不寻常的寒流带来好几周的坏天气。狂风猛烈地吹着办公室的窗户,第二大街的《连线》杂志社异常阴冷,大街上大雨瓢泼。约翰·普朗奇特发现,简和路易斯有一个不错的小型个人暖气机,就在他们的桌子边。他妒忌地看着他们,创意总监的桌子边竟然没有暖气机。
从分工来讲,《连线》主要内容目录,由路易斯和凯文共同提出。凯文有一大箱子想法,那是他在《全球评论》时积攒出来的。但路易斯把其中大部分都否决了。它们太老了。“就像是几个月以前的东西!”他说。
“那又怎样?”凯文反击道。他总喜欢把自己的报纸累得老高,几个礼拜以后再翻出来阅读,这样可以自动过滤掉无足轻重的报道,有些事情如泡沫般破灭或者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共同进化季刊》编订过一个精华本,其硬皮封面上有一个副标题:仍是新闻的新闻。
路易斯否定了凯文在报道方面提出的更多想法。他想让《连线》就像是刚刚出炉的,几分钟前才出生。
他们不厌其烦地争论。“如果几个月前一件事情很有意思,那么它现在多半也很有趣。”凯文争辩说。他喜欢那些被主流媒体忽视的消息,他认为人们不可能对这些东西感到厌倦,因为他们从来都没听过这些新闻。那些刚出现几分钟的事情又有什么意思?比如大部分媒体的小趋势事件,读者对他们的兴趣也就那几分钟,此后就寿终正寝了。
最终,关于杂志就像刚出炉几分钟的想法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清晰也更新颖的概念。有一天,路易斯仍在争论,想努力解释他眼中的杂志是个什么样子,他提出《连线》就是从未来投递到现在的一条讯息。凯文茅塞顿开。“《连线》将成为一个反向时间飞船,”他后来如此解释。“它穿越时间,从未来驶向现在,停在人们的脚边,人们会把目光聚集到这个飞行器上,心中充满疑问,一种强烈的冲动让他们把飞船捡起来。他们会感到困惑、着迷、心潮翻滚、被催眠。”
凯文记得,赛博朋克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曾经这样评价说,“未来其实已经在这儿——只不过它的分布不那么均匀罢了。”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号,就像是为《连线》度身定做的。他认为自己知道去哪儿寻找那“喷薄而出的未来”(他们后来就用到这个词汇)。不用多久《连线》就要派记者去印度,看看独立的乡村工程师如何建起盗版的卫星电视网络;他们要派记者去新加坡,分析当地的高科技威权主义,派人去华盛顿的雷德蒙(Redmond),在那里和微软的百万富翁们一起住上几个礼拜,那些富翁竟然睡在他们共用房间的垫子上。不过,在开始那段时间,这些遥远的外派任务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那个秋天他们做的专题报道仍然非常朴实。这些文章包括一个关于好莱坞某数码特效工作室的素描;一篇关于疯狂的日本电脑游戏迷的书摘;还有军队使用高科技模拟手段的一篇文章;一份对多个电子图书馆高级项目的调查;一篇揭示如何窃听移动电话的趣文;一篇要求废除所有公共学校、用电脑导向的教育公司取而代之的低质量檄文;一篇斯图尔特·布兰德对卡米尔·帕戈里亚(Camille Paglia,一个在媒体曝光过度的学界好事者)的访谈。这个单子完全无法反映第一期出版时的激动景象。那份激动和(狭义的)新闻质量几乎没有关系,但显然,只要稍微看看约翰·普朗奇特屏幕上的页面或几个片段,谁都会激动万分。
杂志的美术设计比任何特写文章都更能展现《连线》的风格。杂志的每一页都经过普朗奇特的细致设计。仔细留意的话,你会发现,甚至字母的形状都有许多变化。这片文字是以古典字体出现,行距经过精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