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的日子(4)
虽然不少人不太爱看《人民日报》,他们更倾心于专业性更强、更贴近日常生活的报纸,但我总觉得,对于我这样学习汉语的人来讲,《人民日报》还是蛮有意义的一份读物。一是其文字的严格和精确。《人民日报》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报,所有文字都是经过严格推敲过的,基本上不存在文法上的错误,非常规范,让我从中学到了中文的基本结构、语汇和语法。二是其内容的权威性。因为它是一份名副其实的党报,其功能就是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那么,我阅读它等于了解了一个时期中国的中心工作及国家发生的各种大事。刚开始觉得有些枯燥,但后来越阅读越感到有趣,文字表达的一点点变化往往就能反映出国家政治气候上的变化,或者说,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都能从这份报纸上找到端倪。从这份报纸上,我学会了如何跟中国人打交道,即尽可能不去牵动人们“政治正确”这根神经。其实,我后来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课堂上修学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等政治课,绝大多数中国同学已经学惯了这些课,不大提得起精神,我却充满了新鲜感,充满兴趣和好奇,毕竟这些课也是了解中国政治与教育的关系,了解中国社会主导思想与青年关系的绝佳机会嘛。实话实说,我在所有课程里最重视的就是三门政治课,并从中受益匪浅。
再说说戴着耳机听广播。就学语言的意义上说,电视和广播之争,谁胜谁负,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在大多数人看来,看电视有声音,有画面,二者兼具,似乎效果更胜一筹,有视觉效果,再加上字幕,对于知道一点点汉字的日本人,更容易懂得一些。但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会错估自己的实力。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听广播。听广播纯粹是靠两个耳朵去听,这对锻炼听力来说是更有效果的。在这里,想再强调一句,对于学语言来说,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更好的方法,不同的人群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比如,对于欧美人来说,可能用电视更合适,理由有二,一是他们本来不懂汉字,有没有字母就无所谓了;二是欧美人的耐心和刻苦程度没有日本人强,长时间听广播是很无聊的,欧美人恐怕受不了,相对来说,快快乐乐地看电视,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我听广播,强化了耳朵的敏感度,学会了从总体上了解对方说什么,虽然不一定能弄清每一个词汇的意思,但可以大致理解整个一段话的意思。对于听力培养而言,理解整个句子比追究单个的词更加重要。我是“移动率”很高的人,喜欢到处乱跑,收音机便于携带,也比较适合我的生活习惯。“睡眠学习”法也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采取这一方法三个月左右时,突然发现自己做梦都是中文版的,也就是说,我已经给自己灌输了中文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构,这一转折,大大促进了我听说中文的能力。
学习语言不是靠金钱堆积出来的。我用以上四种方法学习中文,一共用了多少钱?可以算得出来:跟阿姨聊天是免费的,我买过他们卖的冰棍儿等,但从来不交学费;字典是300块钱左右,这300块钱买下的是永久的工具,不仅是现在才能使用,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来看,利用字典还是比较合算的;阅读《人民日报》也是免费的;听收音机有开支,但我买的两台收音机,一共才花了100多块,我用了两年多。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与“非典”有关的日子(5)
学习语言需要节约精神,要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种工具,每一个人物,每一次机会。指望靠金钱堆积的人是不适合学语言的。北大的“小联合国”0北大的“小联合国”
——勺园的那些事儿
2008年5月1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公告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者默哀三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轮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这三天时间里,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这是特别的日子,大地震在中国引起的巨大悲痛,让我感到震撼。
之前的15日(周五)晚上,我跟北大的几位留学生骨干在当时大家都公认的北大外国留学生代表、来自非洲贝宁的吉尤姆的房间会面,商量我们驻华老外能为汶川灾区做点什么事。虽然我们不是中国人,但毕竟是在中国境内读书、生活的居民,中国的朋友遇到灾难,我们觉得有义务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受灾者。在中国文化中,这叫仁爱,用西方的说法,这叫人道主义。商量的结果,我们决定动员北大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举行抗震救灾募捐活动。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