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考试而草草复习,而是应该把这一轮的复习纳入到整个备考“二诊”的复习体系当中。比如历史我们要复习五本书,但我显然不可能为了这次月考就在短短一两周内匆匆“过”完这五本书。如果这样的话,将会造成一本书都复习不好的结果。所以,我只是在这一两周内踏踏实实复习了两本书,剩下的在考前抓重点浏览即可。而剩下的几本书,都已经被安排在月考到“二诊”的复习时间内。这样,在“二诊”前,我就可以踏实仔细地复习完所有书。同时,在这轮复习中,我还用专门的本子把这次复习发现的记得不牢或者有疑惑的地方记下来。这样,在“二诊”后的复习,我就可以先从这些地方入手,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总之,这次月考的复习我不慌不忙,井井有条。当然,考试的过程中我也吸取了“一诊”对答案的教训,考完一科就坚决抛开这一科,所以我考得很轻松。
当结果出来时,我感到很欣慰,我的名次终于在回归正常了,我又回到了班上四名的水平。
这可以算作我“二诊”前的一次小小的鼓励吧。但我知道,即便这样,“一诊”的惨痛仍然没办法让我有足够的信心面对“二诊”。我总是在担心:如果又出状况怎么办?
但就在“二诊”前不久,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让我相信我真的可以做好。那是针对月考的一次个别交流。班主任老师看着我的成绩对我说:“这次考试证明了你的努力,通过这次考试,你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那么,就乘胜追击!”这句话,虽不是至理名言,对另一个人也许毫无触动感,但对我,却是一剂强心剂。因为“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正是一直被无法正常发挥状况困扰的我所希望的。老师的话,是对我的肯定。我发现,我周围的人是如此信任我,那么,我又有什么理由怀疑自己呢?不管到底是不是,总之,从那次谈话后,我就相信自己是真的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该有的状态。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
然而,能够考验这种“回归”的还是“二诊”。
我仍然按照月考前就定下的复习计划一步一步地走。但是,到“二诊”前,我仍然没有完全达到所有的复习指标,但我并没有因此就感到不安或者焦虑。因为事实如此,我再焦虑也不可能改变我没有复习完的情况,所以我直接在脑海中把这个问题给“屏蔽”掉了。我大大发挥了阿Q精神,想着:“我没复习完,别人也就不见得复习完了,那我干吗还要在这边像热锅上的蚂蚁呢?再说,平常那么多测试,包括上次月考,不都是在没复习完就上战场的情况下过来的吗?也没因此出过特别大的问题啊。这次也应该没事的。”不管科不科学,总之这样的自我安慰让我“二诊”前比较平和。
同时,我吸取了“一诊”失败的教训和北大自主招生通过的成功经验,没有过分地重视结果。虽然我非常希望这次能考好,对我高三的努力有一次真正的肯定,但我并没有把这些期望过多地赌在“二诊”上。更多的,我是把“二诊”当作一次机会——一方面,我可以借此来运用此前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和成功所收获的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我可以借此来考查自己的知识上存在的漏洞。毕竟“二诊”是第一次成都市组织的接轨高考的大型考试。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走进了考场。我希望成功,但也做好了再次受挫的准备。不同的是,我的决心早已坚定:即便失败,我也再也不会回到“一诊”的状态。人总要有点进步才行,可不能总在一个地方转圈子嘛。
“太好了!我‘回归’了!”(2)
“二诊”果然像人们所说,比“一诊”难一些。考完语文,我仍然想去对答案。但我最终强忍住了这种冲动。“对了答案又怎么样呢?你忘了‘一诊’的教训吗?”我对自己说。接下来的数学考试可是成了我高三最难忘的一次考试经历了。
那次的数学题量大,计算复杂,而我平时恰恰是最容易在这种考试中出心理状况的人。平常的考试,只要计算稍稍复杂,我几次都算不对,那我一定会慌神,一个劲儿地担心考差了怎么办,结果一分心,会做的也不会了,该算对的也算错了,然后再不停后悔。在“二诊”前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下决心要在“二诊”中改变这种状况。我“二诊”数学的目标不是一个确定的分数,而是“做到考场专注,不因题目的难易而心慌意乱”。所以一拿到试卷,头一埋,我就把自己与外界“隔绝”了。很快,我就发现计算量大并且复杂,我当然有些慌神,但我也很快镇定下来,对自己说“这次你如果可以专注于每一道题,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胜利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