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有的参议员。米切尔在一战中任职上校,负责指挥美国空军。米切尔在法国亲眼目睹了战场上地狱般的僵局——不计其数的军队陷入泥潭,无法前进,士兵们在淤泥中奋力厮杀。他是第一位在战争中飞行在敌人上空的美国人,他和他的战友——法国人、英国人一起为军方提供了战场后方的情报,并率领部队对敌人进行了致命的打击。比利打响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之战——二次大战爆发以前,根本没有任何战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比利发现,他的飞机可以飞越敌人的封锁线,直接捣入其“要害部位”,也就是那些生产现代战争所需的枪支弹药的工业基地。他的飞机可以实施“战略性轰炸”——瞄准敌人的生产基地,切断他们继续作战的能力——也就是说,前线这个概念已经被淡化了,地图上标出的战壕也只不过是整个大战场的一小部分。飞机的存在就将战场延伸到了平民区、延伸到了工厂基地,这一想法不仅带有很强的攻击性,而且对于许多人来说也是不道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勇士在前线殊死搏斗,他们并不去杀害那些留在家里的母亲。然而,比利的观点则是:一旦敌人的工业能力被大大削弱,敌人就不再可能继续战斗。比利相信,飞机能够缩短战争进程,并且使战争的残酷性减小,因而更富有人性。不错,轰炸工厂车间、铁路、通讯网络是会增加平民的伤亡率,但是米切尔却是这样论证的,他说:没头没脑的阵地战中会有数以百万计士兵丧生,而与此相比,空战实际上是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的。空战绝不是一个权宜之计。在那个时代,年轻的水手们正在安纳波利斯学习吸收战舰主义的要义,学员们在西点军校里学习如何骑马冲锋陷阵,但比利却始终坚信,空中威力将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方式。一向习惯用两维——陆上和海上思考战争问题的军人们,现在不得不把目光投向“第三维”——空中。
大多数人都认为比利的观点未免有些牵强附会。那个时候,连驾驶过小汽车的人都不算多,就更谈不上有谁开过飞机了。飞机以极易破碎而闻名——如果在飞行中碰到一条电线都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在地面上,一根火柴或是拿着斧子的小孩都可以把整架飞机销毁。20世纪的早期,战争对于那些陆军将军和海军上将来说,就是工业革命所生产的大量钢铁,只有那些“筋骨强壮”的真家伙才能主宰战争的胜负。至于那些能扇动两下翅膀的由帆布和木头造成的玩意儿,如果有谁说这种东西能威胁到一个国家的安全,那么这个观点荒唐得就好像说麻雀也能够威胁到一座城堡的安危一样。现实中的人们只相信战舰和大炮。
但是比利对此比谁都更清楚更明白。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回到美国,以空前热情到处宣扬他的先见之明——飞机将在未来战事中占主导地位。当时,米切尔是一位军功显赫的将军,胸前挂满了金光闪闪的勋章。他预见了未来的情况,并认为当前的每个人都应转变他们的战略思想。比利想让所有的人都相信他所说得空中战斗将会成为真理。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没有五角大楼,也没有国防部长。美国当时的防御没有统一的指挥,只有一名陆军部长和一名海军部长。这样的安排足以反映出当时对战事的两维思考模式。这两维就是指陆地和海上,没有重叠,互不干涉。于是,比利想彻底改革美国的国防体系。他在演讲中说,美国首先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空军部,这个空军部应该和陆军部、海军部平起平坐。而且这三个部门都应受到国防部的统一指挥。
从历史角度来看比利的这一建议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也正预见了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可在比利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想法无疑被视为是歪理邪说。他认为,“正如今天的我们在陆地和海上作战一样,明天,我们将书写空中之役。”但是人们认为比利像所有的预言者一样对现状构成了威胁,同时也威胁到了某些集团的切实利益。
毕竟,人们当时的头脑里只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指由海军战舰才能确保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战舰是经几百年的战争演变而来的产物,这个漂流在海上的庞然大物从工业革命中汲取了足够力量。美国军械库中最昂贵的武器就得数那些先进的战舰了,政府无论从财政、生产,还是政治上都对建造战舰投入了巨额资金,这才确保了其在战争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然而,那个能言善辩、勇敢乐观的比利对所有人讲道,飞机的出现将会使那些战舰变成一堆没用的废钢铁。他说,国家用来制造一艘战舰的成本可以买到好多架飞机,而这些飞机就能把那些靠近美国海岸的愚蠢舰队炸沉。如果美国掌握了制空权,那么,世界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