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页)
且宋太祖赵匡胤早在建国之初就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所以苏轼才在坐了103天大牢、几次濒临被砍头境地之后幸运地逃过了他人生中这最可怕、最沉重的一劫。
如果说沈括不念旧情,栽赃诬陷苏轼还有些政治立场之争的色彩,那么他对于王安石的落井下石就只能证明他是个心黑脸厚、负义忘恩的反复小人。
如前文所言,王安石升任宰相开始变法时,沈括积极参加,力挺新法,成了变法派中的中坚人物之一。但是,几年之后,当宋神宗迫于皇太后的压力罢了王安石的相位时,沈括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上书历陈新法的弊端和害处,气得王安石骂他“沈括小人,不可亲近”。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走上了越来越远的外放之路,正是即从黄州到杭州,便下惠州向儋州,而沈括的官却越做越大,甚至成了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公元1080年,为抵御西夏,朝廷任命沈括为延州太守,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两年之后,又升龙图阁直学士。
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沈括不久就遇到了麻烦。在永乐城一战中,他和给事中徐禧等人贪功冒进,不听随行内侍李舜举劝告,在死地筑城,结果酿成永乐城惨败,损失士兵两万余人,民夫无算,高永亨、李舜举等都壮烈牺牲。此战是北宋历史上较大的惨败之一,并使得平夏城大捷之后良好的统一形势被葬送。
此事沈括虽非首罪,但他毕竟负有领导责任,加之在战役中救援不力,因此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从此形同流放,政治生命宣告完结。
1088年,沈括移居润州,将他以前购置的园地加以经营,命名为“梦溪园”,在此隐居。
苏轼此时恰好又在杭州为官,担任比通判高一级的州郡一把手——太守,和沈括所在的润州相距不算太远。
赋闲在家的沈括听说苏轼当了杭州太守,便耐不住寂寞和清贫了,居然跟没以前的事一样,经常厚着脸皮跑去找苏轼叙旧打秋风。据说年长的沈括每次去苏轼那里都恭恭敬敬、礼数周全,像小辈见长辈似的,整得苏轼心里烦他却又发不出脾气来,只得听之任之,无奈敷衍。
沈括同志做人做到这个份上,也真是难为了这位大科学家了。
第71章 梁山好汉的历史真相
经典名著《水浒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一百零八位好汉啸聚梁山水泊,对抗昏庸朝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壮阔画面,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可惜的是,后来梁山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下接受了皇帝的招安,他们北破辽国,却因谗言而徒劳无功,南征方腊结果是同类相煎损兵折将,十停只剩三停,而宋江等更是被毒身亡,冤死异乡。
《水浒传》家喻户晓,影响深远,以至于不少人将其误作历史来看,实际上,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作者虚构的。那么,历史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历史上的梁山好汉并没有《水浒传》中那么多,只有三十六位,大体与一百单八将中的三十六颗天罡星相当,这三十六人逼上梁山的情形恰恰是一百单八将群雄聚义归水浒的缩写本或袖珍版。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
话说大宋宣和初年,道君皇帝徽宗赵佶在赏遍了书画珍宝,盖尽了殿宇楼台,玩腻了变法游戏之后,忽然对江南的奇石异草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一道圣旨下去,贪官污吏们就没头苍蝇似的忙活起来了,于是,一个历史名词应运而生——花石纲。
所谓花石纲就是当时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徽宗皇帝喜好的大型船队,一般是十艘船称为一“纲”。当时指挥花石纲运输的是在杭州特设的“造作局”和在苏州特设的“应奉局”等,这些局的官员奉皇上之命对东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花石纲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必须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为了让船队通过甚至要拆毁桥梁,凿坏城郭,因此徽宗的这一爱好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据《宋史》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20年”。花石纲最终成了激起方腊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梁山好汉聚义造反的一个起因。
当时,负责花石纲的最高一级官员是一个叫朱勔的家伙。此人原本是个二流子,因为臭味相投成了蔡京、童贯的狐朋狗友,就一路扶摇直上,当上了苏州“应奉局”的一把手,开始了欺压安善良民、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生涯。
又一批花石纲筹备完毕了,朱勔差遣杨志、卢进义(卢俊义原型)、林冲、王雄(杨雄原型)、花荣、柴进、张青(张清原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