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势力的强大,以及窦氏即将擅权的极大压力了。
年仅13岁的刘宏虽然对这一切还没有什么深刻、强烈的感受,但是他身边的那些亲信佞臣,也一定会将之前诸如梁氏擅政跋扈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不断地提醒他,向他灌输此种危险的可怕。他们甚至还可能会向年幼的皇帝指出,这个姓窦的可比那姓梁的更工于心计、更老奸巨滑,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连过去可以制约擅权外戚的士大夫官僚们也都和姓窦的连手了——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人、绝对的坏人,问题只在于你要从怎样的角度出发。
值得依赖的还有谁呢?小皇帝有些困惑了,反正危险就在目前。而一旦作为皇帝的刘宏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好些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和严峻起来。
3、一场由宦官发动的宫廷政变
3、一场由宦官发动的宫廷政变
需要注意的是,在长久的权力博弈中,文官集团倒没见长进多少,可那些死太监们的头脑却有了长足的进步。
桓帝一死,对于积怨甚深、颇有民愤的宦官们来说,日子可就不怎么好过了。此时的外朝已经形成了对他们的权力甚至生存的极大威胁,于是他们拼了命想夺回失去的权力以保存自己,谁也不是逆来顺受的。
这时候的刘宏还是个空架子,只能在最关键的时候派上用场,倒是陪同刘宏一同入宫的那位乳母赵氏还是用得着的,而赵氏的心铁定了就是向着皇帝的。最终,宦官们经过一番密谋,便与赵氏、宫中的女尚书(太后身边的女官)等结成了统一战线,他们是拼命地去讨好窦太后,结果还真让他们得了逞。所谓“远亲不如近邻”,窦太后整天就与这帮人低头不见抬头见,所以也就容易对这帮表面上对自己恭敬有加的下人们心生好感,并引为心腹。尤其,这些宦官都是宫里的“老油条”了,他们善揣人意,自然很容易便哄得窦太后不知所以,还很是离间了她和大臣们的关系。
后来,她对自己的老爹窦武都不那么言听计从了,她一心要做那说一不二的女主,就像几十年前的那位学富五车、独揽朝政的和熹邓太后那样。
只是,这窦太后还太年轻,尤其志大才疏,她也是位得志便猖狂的主儿,把桓帝先前的那些老相好统统给杀了。
对于深宫中的这些微妙的变化,窦武、陈蕃等人却显得认识不足,反应也有些过于缓慢了。终于,当他们再一次感到了宦官集团的巨大威胁而欲一举铲除他们时,宦官们却已先狠狠地反扑了过来。
建宁元年八月的一天,同仇敌忾的宦官们迅速集合起来,他们共饮血酒,对天盟誓:务必铲除窦武等人。黑夜沉沉,万籁俱寂,而宫廷内却是灯火通明,一个个满脸充满了紧张与仇恨神色的宦官进进出出,穿行如梭。他们在曹节、王甫等人的带领下,先是将灵帝“劫持”到德阳前殿,让皇帝宣诏平乱,然后又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宫门紧闭,任何人不得出入……
紧接着,就有一帮宦官率兵袭击了他们并不信任的窦太后,把那象征最高权力的玉玺、符节等物统统夺走,还将“冤大头”的太后给软禁了起来。至此,他们已基本控制了皇帝和一切要害部门。
窦武和陈蕃等人完全没有料到宫廷风云会如此突变,宦官们出手会如此之快,如此之重。
这一晚,窦武曾外出值夜,可是竟然没有作任何的防范部署。当他从梦中惊醒时,更为眼前的情形所震惊不已:不久前还被关押在死牢中的一个宦官死党,现在却大摇大摆地来到自己面前,要自己接诏并束手就擒。他直觉地意识到宫廷已发生剧变,于是在收拾了眼前的这个宦官之后,又立即策马驰入侄子所掌管的步兵校尉营中,决心以武力与宦官集团决一雌雄。
关键时刻,还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是很明白的道理。
窦武召集了当时在京城的卫戍部队北军五校尉好几千人聚集在城北的都亭下,他先是动员了大家一番,然后命令军士们拼命剿杀叛乱的宦官。可是那帮太监们也不是吹的,他们则以灵帝和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令,令刚刚从西北边境作战回来的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率精锐部队*窦武。就在这天拂晓时,作为宦官头目之一的王甫又率领宫廷内的数百羽林卫士,赶到朱雀掖门与张军回合。
如此,一边是张奂和王甫率领的野战军、羽林军,一边是窦武率领的京畿卫戍部队,箭已各在弦上,一场血战似乎在所难免。
可是势均力敌的两军竟谁也没有先动手,就这样对峙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却越发对窦武等人不利。这时,只听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