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页)
折磨。
后来,因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释放,将他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在黄州,虽挂了个小小的空头官衔,实际上过着流放的生活。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靠朋友的帮助,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起来。他还亲自整理场地,在东边山坡上盖了一间屋。他的别号东坡居士,便是由此而来。
黄州有一个地方名叫“赤壁”,苏轼听说后,便邀友人前去游览凭吊。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
苏轼不但是写散文和写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词开创了词风中的豪放一派,他在游赤壁之后写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词风的代表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第十八节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
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二人因政见不合而断了交。司马光最后辞去朝廷职务,表示不愿过问政事,离开京城,到了洛阳,关起门来写书了。
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衰的经验教训。他很早就动手编写过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并把其中的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当时在位的皇帝宋英宗认为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便专门为司马光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在整整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资治通鉴》完成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由于他在史学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被认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第十九节 杨时程门立雪】………
程灏、程颐兄弟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兄程灏,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弟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兄弟二人,家居洛阳,世称“二程”,共同创造了洛学学派,是古代理学的奠基者。
程灏做过县主簿,后来到朝廷太子中允;程颐曾任崇政殿说书官,是专门给皇帝讲说史书的官员。兄弟俩都是道学家,为人持正谨严,十分讲究礼节。人们也都很尊重他们,到他们门下求学的人特别多。杨时和游酢就是其中的两位。二人志同道合,常就一些问题做秉烛之谈。
杨时跟一般文士不同,他虽然取了进士,却淡泊名利,一心致力于理学研究,渴望达到高深的境界。当时程灏住在河南颖昌,杨时经常登门求教,以弟子礼事之,得到了不少教益。
杨时40岁的时候,程灏病逝。杨时感到特别悲痛,发誓要把先生的理论发扬光大。为了掌握理学的精髓,杨时决定奔赴洛阳,拜程颐为师。游酢也不辞辛苦,与杨时结伴而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