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子良哑口无言,范缜从萧子良那里回来后,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作《神灭论》。文章里面说:“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只是形体的作用。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好比一把刀和锋利的作用。没有刀,就不能起锋利的作用。没有形体,哪里有什么精神呢?”
他断定人死以后灵魂是不存在的,什么因果报应,都是骗人的话。
这篇文章一出来,朝廷上上下下都闹翻了天。
范缜的神灭论思想,是汉晋以来无神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他的著作《神灭论也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不朽的文献。
………【第三十节 魏孝文帝改革风俗】………
前秦统治瓦解之后,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圭,于386年建立魏国,历史上叫做北魏。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时期黄河流域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为了顺应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即位拓跋宏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了这个,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公元494年,孝文帝不顾保守派大臣反对,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便于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宣布了几条法令:一,改说汉语,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二,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三,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四,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
………【第三十一节 北魏的分裂】………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王朝的反动统治。魏孝文帝死后,魏宣武帝元恪继位,北魏又开始衰落。
到了魏孝明帝即位,因为年纪太小,由*胡太后临朝。胡太后是个专横奢侈的人。她相信佛教,认为佛法能减轻她的罪,于是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凿石窟,建造佛像。北魏的皇室贵族也效仿胡太后,互相攀比,穷奢极侈,向百姓穷凶极恶地搜刮。人民忍受不住,终于起来反抗了,著名的葛荣起义失败后,北魏内部也发生大乱。尔朱荣和胡太后、孝明帝在内乱中互相残杀。胡太后毒死了她的儿子孝明帝元诩,另立孝明帝的堂侄、三岁小儿元钊为帝。尔朱荣以为孝明帝报仇为借口,率兵南渡黄河,进攻洛阳。将胡太后和元钊投入黄河溺死,又杀王公卿士一千余人,另立元子攸为帝,称为孝庄帝。这次事件史称“河阴之变”。
孝庄帝杀尔朱荣,尔朱荣之侄尔朱兆又杀孝庄帝,另立元荣为帝,是为节闵帝。
最后北魏的实权,落在两员大将高欢和宇文泰手里。孝武帝是个傀儡。公元534年,孝武帝逃向关中,投靠宇文泰。第二年,宇文泰杀了孝武帝,另立文帝;高欢另立魏孝静帝,迁都邺城。从此,北魏就分裂成两个朝廷。历史上把建都在长安的叫西魏,建都在邺城的叫东魏。
………【第三十二节 梁武帝四次“舍身”】………
梁朝皇帝梁武帝是个佛教信徒。他在建康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到寺里去烧香拜佛,讲解佛法,说这样做是为了替百姓消灾积德。北魏发生内乱以后,南方的梁朝曾经几次起兵北伐。
梁武帝看到宋、齐两个朝代都因为皇族之间互相残杀而发生内乱,他就对自己亲属格外宽容。皇族中有人犯罪,他只好言好语教训一番,从不办罪。但他对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一套,谁触犯当时的法律,就要严办。如果一个人逃亡,全家人都要罚做苦工。这样,贵族官僚有恃无恐,更加横行不法,有的甚至在大街上公开杀人,都没有人敢干涉。
到了他年老的时候,更干出一件奇怪荒唐的事来。他到同泰寺“舍身”,也就是要出家做和尚。梁武帝做了四天和尚,宫里的人把他接回去了。后来他一想,这样做不妥当。因为按当地的风俗,和尚还俗,要出一笔钱向寺院“赎身”。皇帝当了和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