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二在于“墙”。
首先,这里的“一枝红杏”肯定不是指我们吃的杏子,而是杏花,而杏花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春色。你看古人说“杏花春雨江南”,又说“杏花枝头春意闹”,所以这种春意、春色在中国文化里跟杏花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另外,由于汉字独有的象形会意功能,像春色、春意这样的词又和年青女子的恋爱情绪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早在《诗经·召南》里就说“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也就是沉浸在恋爱情绪中的女子在《诗经》的时代就被称为是“怀春”的女子,“怀春”就是“心怀春意”,这个春意当然指的是男女之间那种爱恋的情绪,而“杏花”又是“春意”的“形象代言人”,这下,“杏花”与“有女怀春”也就拉上了关系。
再来看“墙”。华夏文明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陆地文明,土地对华夏文明来说有着一种源流的关系。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墙文化,即使现在,家庭或单位装潢的时候也经常搞个文化墙,这个墙字就是从“土”的,所以有个提土旁。由于陆地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所以重稳定,重内敛,重收获,也重收藏。所以要保护既得利益,也就有了“墙”的出现。
墙的字根从吝啬的“啬”,吝啬就是小气,就是占有;而这个“啬”最早就是收成的意思,所以你看古代专指农业的一个词叫“稼穑”,这个“稼穑”的“穑”字根也是从“啬”。另外,因为我们现在把吝啬当成一个贬义词来看,所以觉得“啬”这个字的意义不太好,事实上其本身的意义倒是象征了富足与安稳的生活状态。所以清末状元、近代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南通人张謇就给自己取了个号叫啬公,现在南通还有个啬园。而“墙”字从这个“啬”,其意义可想一斑。
再从考古的角度看,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成熟的筑墙技术。到了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那是可以考证出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地筑墙时期。到了秦始皇,就更不用说了,长城是什么?那就是长长的城墙啊!整个国家都围在墙里,象征着权利与相关利益的固若金汤。
后来这种意思演化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你看“大宅门”后面往往意味着“大宅院”,各个单位都喜欢建自己专属的高墙与大院。我记得,小的时候就生活在部队的一个大院里,就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演的那样,那儿简直就是一个封闭的王国。
但这种高墙之下的稳定、占有、收藏渐渐地也演化出另外一种内涵出来,那就是保守与束缚。所以有个词儿叫“破除蕃篱”,这还只是破除篱笆墙,就已经具有了打破陈规、摆脱束缚的内涵,要是能把那厚厚的城墙给推倒,那在中国文化里就绝对是件惊世骇俗的事儿。所以孟姜女不是因为她跟范喜良的爱情而被后人称颂的,她之所以会被民众世代景仰,是因为她哭倒了中国最厚、最大、最长的墙!所以,当你理解了华夏文明中这种“墙文化”的内涵,我们对于那些在封建束缚中即使能翻出墙来,或者只是探出墙头来的勇气也应该刮目相看。
最早从又厚又高的封建夫权这堵墙的墙头上探出美丽脸庞来的一位女子,是一位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她的名字就叫“李千金”。
9 红杏枝头春意闹,肯爱“千金”轻一笑(2)
李千金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的叙事诗《井底引银瓶》,但早在宋话本就有人引进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象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演绎,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宋代话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形容女子有一句话,叫“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这个“骑红杏出墙头”来窥探小伙子的姑娘就应该是元代戏曲《墙头马上》中的那个李千金。
请注意,我们说了这个李千金是个姑娘,也就是个未嫁的女孩子,有人会问这和我们日常所说的“红杏出墙”所指的已婚女子出轨行为的这种涵义不相符啊?
确实如此,最早在李千金的故事里,红杏出墙的喻义本来是非常健康的,非常明朗的,甚至是非常有反封建的意义的,但民俗文化的渲染有一个特点,这也是必需要承认的,也就是很多东西在民俗化的过程中也有着低俗化的倾向。要不然我们也不叫“民俗”了,这个“俗”正是跟“雅”相对的。
由于红杏出墙本身就跟“有女怀春”的情恋主题相关,而李千金的故事本质上也确实是个摆脱一切束缚,尤其是男性夫权社会的束缚去追求的真爱的情节,这样“红杏出墙”的形象说法就被引申到了现实普通百姓的生活层面,再加上宋元以后市民文化对性文化等俗文化的推波助澜,本来一个美丽健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