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页)
样的金融中心。
关于“中国市场的神话”再度在美国商界流行,尽管3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过亿美元。像今日赠送手机一样,当时的美国公司通过派发煤气灯来促销。在《围城》中,那么喜欢夹杂英文的花旗银行买办Jimmy Zhang显然对方鸿渐的欧洲背景不以为然——还是美国货可靠些。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成为总统后,忙于应付大萧条;直到德国入侵波兰前,丘吉尔看来似乎要在英国政坛中消退了;斯大林在20年代的权力斗争中获胜,忙于一次次的大清洗;而毛泽东,当罗斯福患上腿疾时,他仍是湖南一位拥有少量听众的年轻革命梦想者。重新制定游戏规则的领袖们还未开始交锋。
美国对中国的主要担心是怕她落入莫斯科的势力范围内。就像孙中山梦想着美国式的共和体制,李大钊、陈独秀则对俄国的十月革命一往情深。更年轻的、在苏联受教育的革命分子博古、王明借助共产国际的声望,想生硬地主导一场新式工人革命。对于日本侵入中国,美国人不喜欢而且也做了相应的抗议,但是她显然没有欲望做任何实质努力。美国对于中国的态度,正像七·七事变时的美国驻华记者们,他们在北京饭店的顶层喝酒、跳舞,卢沟桥的枪声让他们惋惜——优雅的古老文明正遭受侵蚀——但仅仅少许影响了他们的心情。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毛泽东喜欢重复的朴素外交理念,为珍珠港事件之后的中美关系做了最恰当的概括。据说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当时的重庆沉浸在一片暗暗的喜悦之中。一种流传的说法是,面对日本不知所措的蒋介石松了一口气——这等于是停战宣言。
曾经的黄金年代
1941年之后的两年是中美关系的黄金年代。你可以想像当时重庆的气氛,美国驻华记者们与中国官员一片火热,他们与四川居民一同体验到被日军飞机轰炸的痛苦,然后将中国人民抗战的热情与决心展现在美国民众面前。罗斯福将美军中最杰出的指挥官之一——史迪威将军派遣来作为中国军队的参谋长。宋美龄1942年在参众两院发表了轰动一时的讲演,美国政客们纷纷为这位毕业于斯理女子学院的毕业生倾倒,甚至美国总统的候选人都要跑到重庆的大学发表美国式的竞选演说,仿佛中国人同样可以参与到大选投票中。。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与美国:217年的理解(5)
史迪威将军的困境,似乎正显示出中国与美国隐藏在和谐外表下的深深裂痕。这位西点军校最优秀的毕业生,发现中国军队的游戏规则和他想像的截然不同。蒋介石强调忠诚高于效率,他关心的事情不是如何打败日本,而是如何保存实力以对付共产党。
《时代》杂志将蒋介石塑造成“自由、*斗士”,但是史迪威将军却发现这位斗士一直在阻挠他改革中国军队的努力,因为这种努力可能会破坏蒋的权力机构。罗斯福一心想提供美元与武器给中国,希望她拖住日本,以减轻美国的压力,蒋却希望利用这些美元与装备来对付日益成长的共产党。
当与重庆政府度过了“蜜月期”的美国记者们开始揭露国民党的贪污、腐化时,美国公众开始有某种被欺骗感,这种感觉在1949年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时到达了高潮。美国媒体自觉地将蒋介石描绘成信仰基督教的现代国家领袖形象,而史迪威将军则感觉到他是一个如此纵容*、不思进取的旧国王。
尽管美国不希望中国内战,但是在丘吉尔“铁幕”言论的影响下,还是下意识地帮助了蒋介石打内战。美国人用空军运送国民党军队接收主要城市,美式装备则使国民党官员极度自信。但是,国民党还是打败了。
如同洋务运动与共和制度一样,美式训练与装备是浮在中国表层的漂亮的一层膜。它甚至阻碍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中国基层社会是对这些外来品持有强烈的抵触态度的。生于湖南乡村的毛泽东比孙中山、蒋介石更知道中国的关键问题在农村——农业文明的习惯对于西方所代表的城市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剧烈的。土改政策比轰炸机与吉普车更有战斗力,占领城市的国民党与在农村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共产党之间的胜负其实早已注定。
“谁丢失了中国”,这个问题在1949年后着实困扰了美国政府与部分公众。此时的美国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领袖,就像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所说,当1939年丘吉尔向罗斯福寻求租借法案的帮助时,世界权力的中心已经由伦敦转移到美国。而由于对日本的顽强抗击和欧洲老牌帝国在二战中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