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2/4 页)
问者,有私淑艾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释】
①财: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yi):同“刈”,取。也 就是说
,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 接作为学生
,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于”的意 思。
【译文】
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
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
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 方式。”
【读解】
我们在前面已经听孟子说过:“教亦多术矣。”(《告子下》)但他在那时并没
有说“多术”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而只是重点说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屑
之教”。现在,他又列出了五种 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熹曾经逐一列举了孔子、孟子用这五种方式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运用,比如说
孔子对颜渊、曾子就是“如时雨化之者”;对冉伯牛、闽子骞就是“成德者”;对子
路、子贡就是“达财者”;而孔子、孟子分别对樊迟、万章就是“答问者”。至于“
私淑艾者”, 朱熹举的是孔子、孟子分别对陈亢、夷之。其实,孟子自己认为, 他
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在《离娄下》里,他曾经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
诸人也。”这其实就是对“私淑艾者”的最好 解释。
虽然孟子在这里所列的五种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 各方面,但严格说
来,它并不是一个全面的教学体系,各种方式之间也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而只是一
种列举的性质。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据学生们本身的不
同情况,因材施教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不是从理论方面作系统的要求,而是从教
学实际情况出发,把它们引入教学实践,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是有推
广与应用价值的。
下一篇(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尽心上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原文】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
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①。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释】
①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译文】
公孙丑说:“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
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绝不因为拙劣
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
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 的人便跟着他做。”
【读解】
这里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
第一层,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高远而降低目标
或标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高明的老师不能因为懒惰愚笨的学生而改变或
放弃准则。这就是“大匠 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第二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善于引导的老师总是给学生留有消化理
解的余地,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这就是‘引而不发
,跃如也。”把弓拉满,但却 并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样子,启发学生
理解,激发 他们跃跃欲试的愿望。所以,孟子又把这种做法归结到“中道而 立”的
落脚点上。所谓“中道”,也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如此一来
,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与学习的问题 与儒学所标榜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
联系在一起了。
做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