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页)
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景德传灯录·二十九卷》)
三、追求绝对
如何克服相对真理的局限而进入绝对真理,让人们未来解脱,现在生具法乐,这是历代圣贤的悲愿善慈!一相的绝对真理之乐是法喜法乐;二相的相对真理之理是感官娱乐。法乐利己利他,毫无后患,而有善果;感官娱乐看似利己,实则害己损己,况且娱乐“利己”往往损他,因为二相的娱乐极化自他,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后患无穷,定有恶果。所以,人们要认识转识的重要性,要认识相对真理的虚幻性,要明白绝对真理的智慧性,要清楚极性观念的危害性,要追求非极性境界的无上性,要获得一相无相的解脱性,要体证实相本体的真实性!
“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者,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
天道者,非极性绝对之谓也;人道者,极性相对之谓也。天道无为,绝对真理,非极性属性也,故至尊(“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一切极性事物和相对真理之“君”(本根本体也,主者)也。人道有为,相对真理,极性属性也,故为累(因缘所生,当体皆空,幻化不实。但因无明迷惑,识心分别,二相取舍,事非蜂起,烦恼无尽,生死不了,岂不累?),故为臣。臣者,为非极性实相本体或绝对真理之称体起用,循业现相也。“天道”之无为,体现着我们追求的目的。人生最高雅的境界,是智慧道德圆满的属性(世界观),慈光善意普照的状态(人生观),自在解脱无碍的作为(价值观)。“人道”者,体现着众生各自承受的现状,是众生被动展现的结果,是迷惑无智的愚昧状态,是贪瞋痴慢的属性,是无可奈何的被动。这里的“天道”不是指天堂的天道;“人道”也不是指人间之人道,是专指两类状态属性,是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亦是本章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界线。所以庄子说:“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第四章 突破思维与自性开显
一、极性思维的困境
1、愚民非愚,聪明非聪
人类从“有欲”认识到“无欲”认识的过程,就是突破思维与自性开显的过程。此过程转识成智亦是,二相归一相亦是,极性转非极性亦是,比量到现量亦是,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亦是,转凡成圣亦是,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升华境界、回归自然亦是,儒释道圣贤的理论操行皆是!
老子曰:“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
“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是人们很难理解老子慈悲智慧的内容。为什么要“使民无知无欲”呢?“无欲”还可以理解,“无知”就不能理解了。尤其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之说,就更不能理解了,甚至就想不通了。于是,被一些浅薄之人说成是“愚民”政策,将老子说成了复古倒退愚民学说的理论家了。的确,二相有欲的认识必然导致识心分别强化;识心愈分别愈强化,“为我”的主客(二相)取舍就愈坚固,自私自利的观念就愈敏锐;为我取舍愈敏锐,则争贪之心愈机巧,愈“聪明”;为我自私的心眼愈“聪明”,人心就浇漓;人心愈浇漓,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良心等文明的人性就愈泯灭;文明的人性愈泯灭,鲜廉寡耻就愈显露;愈显露,人就会习以为常,成为“情理”。于是,世风日下,作恶造罪不知羞惭;不知羞惭,则必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结果人性堕落,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仁义、道德、理智等特性,就成为人面兽心了,社会必然无序化,天下必然在争贪夺抢中大乱矣!
老子的大智慧,明晓人心二相分别极化的恶果,必然导致人类社会争贪夺抢的局面(“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抢,失抢而后杀)。他的慈悲之心,不忍让子孙后代陷入失去人性的泥潭中去,故大声疾呼,要使民“无知”,要“愚民”。要“愚民”的老子,是先从“愚自己”开始的。请看:“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明白了这些道理,就知道老子首先不是“愚”民,而是“愚”己。正因为老子“愚”己,才使老子成为老子。老子“愚己”,成为千古之大圣大智者也,而百姓“聪明”自己,结果生时烦恼痛苦,死后罪业累累,被历史遗弃!那么老子如何“愚己”、“愚民”呢?就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