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页)
识的局限
人们总是用感官自然将本来一相的本体分割成主、客二相,并将主客独立的观念坚固化,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错误的认识,也习惯了这种二相分别的颠倒认识的处理感受!于是,各自按各自感官处理的判断,得出“应所知量”的结果。从而,猫头鹰说这个世界是灰色的,我们人(绝大多数)说是七色的,色盲者说是六色或五色的。事实上,二相分别处理的感官感受,总以各自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机制为转移。人嗅大小便是臭的,远避不及,而苍蝇猪狗却趋之若鹜,那么大便究竟是什么气味?哪有气味可谈,皆是不同感官用自己不同的处理机制所得到的不同的感受而已!哪有独立于“处理仪器”之外的味道呢?根本没有,也没有一个客观标准。正如《金刚经》所讲的:“是××,即非××,是名××。”一个久蹲的人,猛一站起来就会感觉到眼前“火星”飞溅,但未蹲之人并未见到空中有“火星”。可见,各自以二相的感官感受来认识事物,那是无法认识真理的。因为各做各的“梦”,各自二相处理出的“梦境”,无一不是虚妄,哪有真实可谈!
有故事讲,一狗见井水中自己的狗影便狂吠,水中狗影亦狂吠,最后激怒此狗竟冲进井中去瞋杀,结果死于非命。此案喻二相分别的认识误人不浅,无法接近真实的面目。故佛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根、尘相对的二相认识,皆如以上举例,无一真实),若见诸相非相(按各自感官处理出来的相状,无一是客观的真实存在,而是按各自不同的处理机制,得出各自相‘对应的感受’。你看到空中‘火华’相,实非‘火华’相;猫头鹰看到的灰色世界,其实并非真是灰色的世界),则见如来(如来是指本有的面目,老子称为‘朴’)。”其实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并无一色一相可得,所见色相,皆是“朴散为器”而展现的相状,无一真实可言,皆是二相认识处理出的虚妄的感官感受而已!所以,《般若心经》讲:“是诸法空相”,“照见五蕴皆空”。事实上,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二相感官处理的基础之上。如果有人将见到“空中火华”的感受持久化、永恒化,他也认为空中真有“火华”存在。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受,那就当作客观真实的存在了,谁要是说这“火华”是虚幻相,不是真实的存在,那十有八九,人们会认为他神经不正常。要是现在有人说日月星辰、宇宙、众生等的“空中火华”不真实,那可就是百分之百的神经病了!因为,人人都处理出日月星辰、宇宙、众生是“真实的存在”,唯独佛陀、老子等的“圣智现量”者认为:“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与其自住三摩地(一相)中,见(主体)与见缘(客体)并所想相(感官处理出的相状和感受),如虚空华(空中‘火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主、客二方面),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宇宙人生的本来一相的面目,哲学称为‘本体’,老子称为‘道’),云何於中有是非是(二相的极性观念中,有‘是’和‘非是’的极性表达,但在妙净明体的非极性一相中,根本谈不上有极性观念的‘是’与‘非是’等一切对待事物存在)。”所以,在老子、佛陀的一相“认识”中,证悟到了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和真实存在。故佛陀强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老子讲:“无欲(欲者感官也,无欲是不用感官的认识状态,也就是一相‘认识’)观其妙(本质的、内核的、真实的存在状态),有欲(二相的感官认识)观其徼(非本质的虚幻现象,如梦幻泡影的相状)。”“有欲”的认识遮蔽了我们“知常”的大智慧(知常曰明),故老子崇尚一相的“无欲认识”。因此,如何让人们由二相认识进入一相的“认识”,是老子认识论中的入门关键。
■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知与不知,言与不言
懂得了上述道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老子反复强调的“塞其兑,闭其门,……”的用意何在?很明显,老子是让人们从二相的“有欲认识”进入一相的“无欲认识”,以达到“抱一为天下式”。这是说,以一相的“认识”为认识的终极模式。严格地说,一相没有认识,一相时只可说是现量。事实上,究竟一相时,说现量亦是多余的。因为一相时的境界,用我们二相的思维、言说、文字已无法把握,它超越了我们现有的一切认识(二相的认识)。二相的认识已无法推测想象一相的境界了,更何况用二相的认识去证明它!所以,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是一相的“无欲认识”,非极性境地,用二相认识的表达工具——言说,无法表达,故“知者不言”。反过来说,凡是可以言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