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这三个大事件意味着,计算机把世界连在了一起,廉价的操作系统已经进入了普通家庭,而且电视节目也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同步播出了,我们从此进入了能够超越国界共享信息的新时代。比尔·盖茨,从一个普通的事业家,一跃成为了世界首富!
在“Bbefore·Ggates1年”(盖茨前一年,也就是1984年) ,在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诞生了如今能在网络设备领域称王称霸的,年营业额2兆日元的Cisco Systems公司。以及在个人电脑领域堪称世界第一的Dell公司。另外,Dell的竞争对手gateway2000,也在1985年9月开始踏上创业之路。
让我们来看看在这重要的13年里面日本都做了什么?1988年是泡沫经济的巅峰时期,光是东京的地价就超过美国全国的地价。还有很多调查机构出具各种报告预言说,日本国土狭窄,信息高度集中,这就意味着会有价值,所以将能够集结全世界的财富,所以股票价格(日经平均)能够达到6万日元。而股市于1989年12月到达顶点后,因为政府开始实施针对不动产行业的融资的总量规制和窗口规制政策,东京的地价就此一路急速滑坡,跌落下来。可是即使如此,人们还停留在“西线无战事”的状态中。而1992年,我则在一份月刊杂志上撰文说,到了1995年末,东京都的地价只会是原来顶点时的五分之一。
政府立刻对此表态说,“那样的言论只会煽动不安”,并决定不采取任何政策措施。到了1993年,经济企划厅却发表了经济景气的“谷底宣言”。为了刺激经济,政府反复实施了一系列大型的公共事业投资,而这只不过是要在本已恶化的实体经济上面盖上盖子而已。东京都的两个信用组合的崩溃,关西的泡沫银行群的倒闭,就像是从那个盖子的缝隙中流出来的脓一样。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又或多或少都能够让人感觉到黑社会影子的存在。因此,当时那些状况也被世人称为“黑社会·重组”。这么说的原因是,借贷的都是些社会上非常可怕的人,回收几乎是不可能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住专(住宅领域的专业金融公司,译者注)问题”,争论了半天,最终的结果还是把这么一笔烂账记在了国民的身上。虽然做了一个幌子似的回收机构,号称要用15年解决问题,而实际上消失在黑暗中的42兆日元并没有归还的可能了。这也能算是解决了问题?1996年到1998年,曾经是号称“20个大银行”中的两家已经消失了,四大证券公司也剩下三家了。实际上,那个时候活跃在东京的都是些外国的投资银行,东京证券交易所早变得“温布尔登化”(只出借场地而选手全是外国人)了。而在这些事情发生的同时,政权也发生了变化,“借贷紧缩”成为了1998年的流行语。即使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政府也还是向银行体系注入了60亿日元的公共资金(税金),并且公开宣称不良债权的解决“已经看到了希望”。更有甚者,政府觉得经济不景气的根源是由“买方紧缩造成的”,因此计划给居民配发商品券,号召大家去购物。这么做简直和那些夜店常用的欺骗手法没什么两样。这样一来,别说是刚才提到的“黑社会·重组”,就连政府设想的政策手段,在某种感觉上也和黑社会的手法变得相似了。
知性力 序言(大前研一)(2)
另一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还在讴歌自己的经济春光明媚的时候,美国经济的不景气确实已经到了谷底。由于里根总统实施了税制改革以及规制的废止、年金改革(401k计划)等措施,带来了产业消失和大量企业裁员,引发了高达两位数的失业现象。也许在那些外国人眼里,1985年是美国最糟糕的一年。可是,就在这一年,盖茨(Microsoft)、钱伯斯(Cisco Systems)、麦克尼利(Sun Microsystems)、戴尔(Dell)、韦特(Gateway2000)、埃里森(Oracle)等人,打开了从来没有被人们发现的新世界的地图,在车库里开始实施了胸中的那个创业梦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最艰苦的时候才是事业的机会”。这些高科技风险创业的英雄们,相互之间并不认识和了解,他们也都只不过是本能地感觉到,新的科学技术具有能够破坏由那些传统的大企业创建形成的既有秩序的力量。
日本的经济低迷对于挑战者来说是个机会。在日本,政府实施的规制放松也不如1985年美国里根总统做的那样彻底。可是,数字网络技术具有潜在的破坏力,能够把那些所谓的规制变成为没有实质意义的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