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京师长安,文豪众多,但徒有虚名的文场混混也不算少,高下人等,把个诗文界搅得倒是热闹。刘禹锡是新科进士,自然属于阶层高卓的少数大家,相聚相乐的圈子也与众不同。
学识渊博的刘禹锡,笔下的诗文十分优美,不惟在京师士人中有极高的声誉,在坊间巷里,也赢得了知民生,唱民声的美名。
刘禹锡跟柳宗元、李绛诸友,时常会晤,不仅在书斋内纵横议论,谈笑达旦,还出行郊外,到枝叶扶疏的林木中赏析诗文,弹琴吟啸,切磋学问和娱乐心身两不误事。
在贞元十一年春天的吏部铨试中,刘禹锡果然拔得胜筹,踏上仕途,被授于太子校书。
太子校书是东宫所属的官吏之一,日常事务是编辑校勘崇文馆的书籍,是个有职无权的闲散位子,空旷名衔。但刘禹锡不是别人,他抓住难得的大好机会,如饥似渴地扑进崇文馆的书籍海洋中。
做太子校书,自然多有机会接近太子李诵。经常陪着太子围棋的有个叫王叔文的人,出身低微,寒门庶族,然而政治才识颇不平俗,同在东宫,接触多了,相互了解多了,便建立了友谊。
崇文馆也进一步成全了刘禹锡,使他知识逐日进,才华随年长,在京师的声名愈加卓著。
不幸的是,刘绪于贞元十二年秋季卧病扬州,终至不治。刘禹锡匆匆离开长安,赶往扬州,料理父亲的丧事,扶着棺柩,把父亲请回河南。由于洛阳北邙山的刘氏家族墓地使用年载太多变得窄狭,无法再进,便把父亲安葬在荥阳檀山原上的新墓地。
安葬父亲之后,依照礼俗,刘禹锡开始了丁忧居丧的日子,在洛阳旧宅陪伴母亲。
父亲过世,好似家中的一座山倾倒了。从小到大,领受慈父的谆谆教诲,刘禹锡痛感失去父亲的悲哀和孤单,而今惟有细心地奉尊母亲,不敢有半点大意和闪失。
作为一个富有爱民之心的臣子,尽管在丁忧期间,刘禹锡仍然未敢忘记自己的责任,除了诗作之外,他写了若干篇时论,引事有实,立论有据,堪称千钧美文。
其如《讯甿》,鉴药、叹牛、儆舟、原力、说骥、述病等社稷七论之一,便是刘禹锡多次亲自访问逃荒在外忽然大群回归原籍的农民,而后认真写成的。
扶父亲灵柩由江淮回河南的路上,刘禹锡就看到了大批的流民扶老携幼,背着行李,扛着农具,满途奔走。询问仆夫,仆夫去打听一下回来禀告说,这些都是宋州、梁州、亳州、颖州外出逃荒的人,现在他们是返回老家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刘禹锡传 八 声实之辩B
八 声实之辩B
宋州、梁州、亳州、颖州外出逃荒的农民为什么摩肩接踵地返回原籍呢?是董晋到他们原籍一带做地方官了。
董晋在贞元五年至九年间做过一任宰相,宰相任后,又为东都留守。今年七月改授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汴州刺史兼宋毫颖观察使和宣武军节度使。
董晋到达任所才刚刚一个月,外出逃荒的农民听到消息就争先恐后地返回老家。那么,是董晋发布了奖励乡民恢复生产的文告吗?不是。是董晋推行了减轻赋税和免除劳役的条例吗?不是。是董晋实施了种粮补贴和流亡救济的方案吗?也不是。
没有具体原因,只是百姓们知道董晋做宰相的时候,推行减轻赋税、罢停徭役的政策,与民休息,百姓的日子过得平安宁静。这次董晋来做地方官,必然会让百姓过上轻松富裕的日子。百姓们还听说董晋还指示长安郊县的官员打击欺压乡邻的土豪,惩办祸害社会的恶霸,这次董晋也必然会严格法令,保护农桑,让百姓过上和谐安宁的日子。
农民还没有看见事实,是两个推断吸引他们回老家的。
两个“必然会”,推动了老百姓的还乡潮。
在洛阳一带,刘禹锡也看到了类似的情形,他走到路途上的百姓身边,为他们送上一杯水,跟他们交谈,听他们的言语和心声,记他们的故事合期望。
刘禹锡深有感慨,并通过这件事引发了关于“声”与“实”的政治思考。
有的官员人还没有到达新的任地,名声就已先期响在那里了,何其快速啊。执政者的惠民行为实行在别的地方,而声望的影响却传播得很远很远,真正的政绩还没有出现,良好的名誉却先传扬开了,这说明经帮济世的名望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