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者面对一个问题时所感受到的心理陌生感。”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两套书之间大有远比这些微妙的情感问题更实际的区别。举例来说,两套书中有关政界人际交往的书目都提到了要广泛阅读,时刻关注时事,但“笨蛋”提倡阅读《人物》,“傻瓜”则推荐《今日美国》。解决的方法在于你更倾向于当“笨蛋”还是做“傻瓜”。 。。
No。5 想象力贫血(7)
我自己倾向于什么也不做。我总记得从因特网上看到的一篇古典音乐指南。它把自己称作“粗俗的”(Vulgar)而不是别的什么。该文章作者写道:“别信那些‘傻瓜指南’。我不傻,你也不傻。能够通过搜索器一路点着鼠标找到这篇文章本身就说明你不傻。”
()
看上去臭美
∷∷ 布丁
钱锺书说,吃过鸡蛋,未必要看下蛋的鸡。这句话很对,遗憾的是,看鸡的愿望按捺不住。
金庸小说我是熟读的,家中除三联版外,还有29本明报版的,缺神雕、缺鹿鼎记一二,就像无崖子缺六脉神剑、缺易筋经一样。至今我还记得最初看到金庸先生照片时的观感:一张国字脸,像个商人,跟我想的不一样。
后来金庸成为大热门人物,接受种种访谈,我记得香港卫视的杨澜访过金庸,那次金庸的谈吐让我失望,我将之归咎为杨澜太愚蠢,不会提问题,这样的人还写了一本《我问故我在》,真奇怪。最近,金庸又去浙大当教授,这也让我失望,我本希望他能在西湖边上隐居,就像令狐冲,作家跟小说结为一体有一种力量,比如古龙,酗酒好色,其人其文都充满缺憾,但还是因此而有力量: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他的作品血肉相连。
金庸不隐居,反而要当教授,看来,主流文化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金庸当教授让我失望,就像那些喜欢另类音乐的人,他们最怕自己喜欢的歌曲哪一天忽然上了排行榜。
王朔的小说本来还有些另类的味道,如今新作一下印20万本。这阵式不错,塞林格隐居,推出《九故事》时简直成为轰动事件,他的书迷等待着新作。王朔的新作也颇煞有介事,遗憾的是,主流文化对他同样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他摇身一变真把自己当成个作家要求了。实际上,中国文坛多个把个作家没什么意思,原本当个文化英雄不错,当个痞子不错,非要当作家??
《一点儿正经没有》里,马青对杨重说:“你们搞文学怎么不叫上我。”如今,这讽刺变得无趣了,王朔自己真的去搞文学了。《笑傲江湖》中,莫大先生醉卧长江边的小酒馆里说:“这江湖上的事,老夫是越来越瞅不上眼了。”如今,金庸先生对江湖上的事不是瞅不上眼,而是眼热得很呀。
所以“红尘多可笑,世事最无聊,目空一切也好,此生未了,我心已无所扰,只求换得半世逍遥”。
()
13与14
∷∷ 施武
《格调》这么一本消遣书差不多掀起了一场新土改运动,给人定成份。这主要不是说作者,作者不一定熟悉这种运动,而是指译者。本来人家叫《Class》,照直了译可能什么事也没有。谁是地主谁是资本家得看他是不是有地产房产什么的。你要没有一片地,谁也不会愣把你划成地主——土改也是有政策的。说《格调》这个译名是新土改,因为它不讲政策,完全是*的逻辑,它不讲出身,只强调表演性。你是不是地主有没有地被搁置一边,被虚化了,关键是你有没有一副地主的做派和玩意儿。一个演员演像了坏蛋,就被当成坏蛋来批斗。放在现在的形势下,你穿上贵族的衣服,就可以自我感觉为贵族了,还可以按“革命”的逻辑说:你背叛了自己那个阶级,走上了正路。
凡是运动,免不了夸张。在这种夸张的气氛中,刚挣脱了贫困,小康起来的哥儿姐儿,竟仔细检点起自己是否沾染了中产阶级的贱毛病,这就不好了,不仅背叛了自己的阶级,还给自己添麻烦。 。 想看书来
No。5 想象力贫血(8)
还是作者有点同情心,在书中专设了“另类”一章,给那部分追求高尚生活,又没什么经济实力的人指出了一条活路,多少让人喘了口气。一个社会不能让太多的聪明人自轻自贱啊!但是“另类”这样边缘状态让他这么一写,尤其是在“格调”的译名下,也被毁成了“某”一类,就显得没什么格调了,会臭了街。
Q原来是另类,自从看了这本书,尤其是“另类”一章,他就准备买一个最艳俗的床架把他那个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