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一个佛教徒应该注意时时培养优良的布施精神,这是迈向灭止贪、嗔、骄、愚、嫉等各种烦恼的第一步。每一项布施的举动,都能反映出无贪、无嗔及无痴,在布施的进行时,我们心理应该充满慈和悲。因此,在那个时刻,任何的无明烦恼都不能呈现。
在佛学理论中,所谓“布施”的基本含意为:布,普也。施,舍也。在《金刚经宗通》(注2)中提到“布施”有三层不同的意义——资生施、无畏施、法施,其内涵为:
1。资生施:施予财物,资给众生生存的条件。一个人要能行“资生施”,须先去除悭吝之心,将原本属于自己的财物施舍出去,透过反复的实践熟习,自身的贪爱、执著会逐渐消除,慈悲之心将会不断增长。它相当于佛理“六度”中的“布施”度。
2。无畏施:慈爱众生,让所有的众生不畏恐惧。要能对众生行“无畏施”,修行者首先要能行六度中的持戒与忍辱,因为无畏,所以任何恶魔苦难都不能破坏他的戒体;因为无畏,一切凌辱皆能忍受。无畏的修行,才能产生慈悲的愿力,以大无畏的精神救苦救难,度化悲苦的众生使其免于恐惧。
3。法施:先以般若智慧观察听法大众不同的根性,然后再应机说法。要能行“法施”,修行者首先要能行六度中的精进、禅定、般若,因地修行,在所有的善业里精进不懈。说法之前要先入禅定,再以般若智慧观察听法大众的根性,然后应机说法,是为法施。
由此观之“布施”可以视为六度之首,佛法的修行与实践可说是从“布施”立足,其意义与价值从此可以见出。佛门中的重要佛典《金刚经》(注3)中谈到“布施”的意义、方法和功德,深究其内涵极为深刻,从下述摘录的有关经文中可见一斑:
须菩提问释迦摩尼:“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须菩提:“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诵读,为人解说?”
从上述的经文中,不难看出佛陀孕育其中的三个核心思想:
1。能行布施的人,可以通过布施来降伏自身的妄念,并以此来增长福德。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模块二:布施,用生命来影响生命(2)
2。行布施最重要者在于要能“不住相”,也就是行布施时不要有自身在布施的想法,才能“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灵才不会被布施的念头所限制,而能得到更多、更大、更好的回报。
3。无论再大量的财物布施,它们的功德都不能与“法施”相比,而书写、受持、诵读“金刚经”并且为他人解说,其功德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真正最有价值的布施,并不在于金钱等物质的布施,而在于人与人之间良好信息的传递。
也许你会以为,在布施的三个层次之中,只有第一层“资生施”是我们日常可为的,而“无畏施”和“法施”是属于佛陀的特权专利。不过,虽然开悟之人自有他们的大智大慧,但我们凡夫俗子也有属于我们的善巧方便。事物的发展和区别,本就在为与不为之间,只要用心去做,所得到的效果和功德都是一样的。
在你以慈爱之心去行仁义之事时,那个当下,你就是佛。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心肠。
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日子里,一架英国战机在敌占区执行任务时不幸暴露了目标,德军高射炮齐发,很多炮弹击中了飞机,有的炮弹甚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