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3/4 页)
岳武穆。然而记录陈庆之战绩的《梁史》有些不大可靠,他的功绩或有夸大,所以岳飞就成了云铮最为佩服的大军统帅。
他所佩服岳飞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岳飞为国舍财之德;二是岳飞为国舍亲之德。
凡夫难以割舍自家财产,岳飞皆能舍之,舍家产为国财。在南宋当时贪污盛行的社会里,能“一钱不私藏”,公私分明已属不易,而岳飞却能“所得锡赍,率以激犒将士,兵食不给,则资粮于私廪”。岳飞身为大员之后财产很多,却经常拿出自己的家产资助军队的建设。有一次,岳飞让家人将自家“宅库”里的所有物品,除了“宣赐金器”外,全部变卖,交付军匠,造良弓两千张。岳飞遇难后,秦桧派人抄家,除了江州的田地房产外,其家仅存金玉犀带数条,还有钱一百余贯,书籍数千卷,却另藏有布绢三千匹,米和麦五千余斛——这些巨量的布和粮是为了补贴军用放置的。
凡夫难以割舍儿女私情,岳飞皆能舍之,举私情报国恩。岳飞为了使自己的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不惜采用严酷的教育方法和训练措施,他让岳云和岳雷从小都学习种地,以及艰苦而勤奋地学习武功。一次,岳云在训练披重铠骑马冲下陡坡的时候,由于跌落马鞍而被岳飞严厉地责以鞭刑一百。历史记载岳云十二岁就于张宪所部参加作战,十六岁就勇冠三军,能运重达几十斤的两杆铁锤枪,多次率先登城破敌,而军功则被岳飞多次隐瞒。在绍兴十年堰城大战前,岳飞在全军前命令自己的儿子岳云作为先锋率先出击,以“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矣”的严厉军纪来促之死战,而岳云则以“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浑身百余伤”来为国奋战。
云铮每读史书,无一次不为岳元帅的精神敬服。
他不得不敬服,因为他自己也曾扪心自问,他知道自己是做不到岳飞那样的程度的。这就好比,如果现在皇帝要对云家军下手,则云铮绝对不会束手就擒。
不过还好,他有能够自己说服自己的理由,比如说作为一个穿越青年,岳飞对于帝王的忠在他看来本来就是不必要的。云铮对自己的要求,从来都不是忠于皇帝,他只要求自己能够忠于这个民族,不做对不起自己民族的事情就好。
然而“仁”是一个道德问题,对于一个文盲占据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群来说,云铮觉得自己很难把这种思想灌输进去,如果强行灌输,他担心这群文盲会让“仁”的意思变得畸形起来——比如杀人是不对的——那麻烦就大了。
道德不能解决的问题,法律解决。
所以看着眼前这三十六名千夫长,其实云铮很想说,制度才是关键。他佩服普鲁士,他知道制度上的优势是普鲁士的强国之本,包括在军事、司法、教育等方面比邻国领先一步的制度优势。后世令人生畏的“普鲁士精神”其实正是由执行制度的毅力和不可抗拒性所表现出来。
而云铮面临的难点,一是他不知道如何给这批大多数没有读过书的将领(千夫长算将领了彻底讲通制度的重要性。二是他也一时没法将所有需要的制度都定好,并且切实无误的执行下去。所以他只能摸索,只能一步步来。
而站军姿这个看似跟制度全不沾边的训练方式,却偏偏成了云铮预备进行的第一步。
“本都指今天不会直接跟你们讲述如何强军,但你们可以慢慢的看着,从本都指今后的训练中慢慢地感受。好了,其他的话就不多说了,我们现在说训练。鹰扬卫前三个月的训练十分简单,就三个字:站,走,跑。今天本都指对你们进行第一项训练——站!”
云铮大声道:“等你们把这一项训练好了,明天你们就去训练你们的百夫长,后天你们的百夫长再去训练所部士兵……明白没有?”
“明白!——”
“很好。”云铮面色严肃:“说到站,你们会觉得,这个谁都会。但是本都指今天所说的这个站,跟你们平时所说的站,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你们以前也带过兵,知道战场上的士兵是怎么站的队列,但是今天我要说,那些队列在我眼里,一个都不合格!”
虽然他这个少帅是历次军中大比的魁首,但这句话说出来,众人的眼里还是有一丝不服气,虽然不浓,但肯定有。
云铮指着先前问过话的那千夫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禀少帅,卑职秦冲!”那千夫长大声道。
“秦冲是吧,很好,千夫长秦冲,向前一步,走!”
秦冲第一次听到这种口令,愣了一愣,反应过来,原来这是叫我往前走一步啊,当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