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2/4 页)
,但是无论是普通民办报纸或者是普通民众,都对这个事情热情不足。
何沐平~反思过这个问题,觉得这仍旧是千百年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以四海为番夷的思想导致了这个情况。中~国人在挺~直腰板之后,仍旧没有足够的欲~望去审视别人,对于了解世界各地,兴趣明显不足。即使东太是中~国的内藩,居民都是中~国人,但是很多中~国人的华夷之辨,不止在于族裔,还在于居住地,他们认为,离开华夏神州,那么你们就不是荣耀、尊贵的中~国之人了。
这个观念很难改变,即使何沐平大力普及教育,向广大民众灌输带有中~国特色的新思想,仍然是效力不大。
民众会乐于接受皇帝、政~府传授的新知识,积极地去学习什么事新的政~治、新的思维、新的文化经济,但是他们不认为这些东西跟西方人有什么关系。他们认为,学习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为了融入一个新的国~家,也就是改朝换代必有的规制更迭。虽然相比三千年中其他王朝更迭的变革这次有些大了,但是很多人觉得这并不比以夷治华(指元、清等朝)变得更大。
相比起正史上近代中~国人像对干爹一样对待外国人,现在的中~国人却像是把外国人不当人一样。连战连胜,生活渐趋优渥的中~国人,现在认为世界上只有中~国人算得上是人,其他长得跟中~国人~大相径庭的,算是低等动物。
本意上何沐平很不喜欢这样的想法,但是最起码这个要比把所有人都当大~爷要强,矫正是一个漫长的工作,现在并不着急。
中~国皇帝自第二次北伐之后,因皇后怀~孕,暂居北~京,不过即使皇后已经分娩,太子殿下已经出生,何沐平陛下仍然还没有回广州的想法。
他拍了拍自己的脑袋,笑道:“没办法,我是北方人,虽然广州不错,但是我还是比较适应北方的气候,一回来了就不愿意回去了。”
他的长期不回首都,直接把首相尹胜吉和议长林懋诚逼到了北~京来亲自面见皇帝。
尹胜吉像是一个慈祥的邻家老头,笑了笑,道:“陛下的心情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君主不镇中~央,难免有些说不过去,陛下思慕北方风物,大可经常来嘛,交通部正在修筑京广线,相信用不了多久,广州到北~京的火车就能通车了。”
议长林懋诚也不住点头,道:“正是,正是!”
何沐平摆摆手,道:“何必那么麻烦,我直接常驻北~京就是了。”
尹胜吉眉毛不可察觉地一皱,然后谆谆教~导道:“陛下,像英国这般君主丝毫无权的国~家,君王仍必须常驻首都,陛下总揽天下大~权事务,乃九五之尊,如果与政~府分驻两地,政令通行难免复杂,不利于国~家施政啊!”
“不是有电报么?”何沐平似乎铁了心不去广州了,而且他的理由似乎更是孩子气,在北~京过得夏天,着实要比在广州舒服得多,而且在这里他还有大大的颐和园。
尹胜吉摇了摇头,道:“那陛下的意思是要迁~都?”
何沐平抿了抿嘴,否定道:“不是,广州作为首都有着外向性、商业扩展性等等好处,虽然底蕴不足,但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是锐意进取,所以迁~都的事情就不用提了。我的想法嘛,很简单。就是将北~京单独做一个行政区划,仍称顺天~府就是了。而广州,也做直辖,再给一个京师府。皇室驻北~京,政~府驻广州。搞一个两京制。”
尹胜吉像是气笑了一般,说道:“陛下所思,未免太过浅显。今时今日,内阁和皇室和睦如一,可是三代之后,十代之后呢?陛下能保证您的子孙一定不会渴望复~辟封~建皇权?到时候北~京皇室掌握一定力量,广州的内阁掌握一定力量,难道南北分流,重启内战么?”
何沐平不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两京制和皇室、政~府分治结合,这种情况基本上必然的,因为皇室手里掌握着军~队,力量绝对不比政~府差。军~队从何沐平创立这个国~家的时候,就是里外不是人的。他们既需要向何沐平效忠,又需要向议会负责。所有人都不禁会想,如果皇室跟议会有隙呢?军~队该听谁的呢?
这个时代这个问题并不是尖锐的,因为全中~国人都只把议会和内阁当做以前三千年中的臣子一样,不把他们当国~家的实际掌~权者。皇帝的权威是不容置疑和不容亵~渎的,所以代~表人~民的议会,无法忤逆民~意,跟皇帝对抗。
当然,这也是排~出系统的情况下,只考虑体~制的结果。
不过,也许100年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