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第2/4 页)
曾国藩眼珠子一转,拍手叫好,赞道:“大善啊,大人!正所谓书不读不明,理不辩不清,这好生教~导士卒学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士卒必然更有精忠报国之心,上阵杀敌则更为雄~壮威~武,正所谓王师无敌,有此王师,天下何人能与之争锋?”
林则徐摇了摇头,缺什么都没说。
曾国藩自从跟随他,就显露~出了非常严重的排外思想以及传统儒家宗族观念,和宣扬理学宗义的态度。他初时建议组建以家族宗社为基础的团练武~装,一军之中,士卒皆为同宗同族,守护相望,有人被杀,则余人皆为其仇敌,奋勇争先,为亲人报仇。他还推崇精神化十足的理学,要求人人都守礼守制,他这个礼制与何沐平的不同,是迂腐刻板的理学礼法,对人的诉求极度压抑,畸形地要求忠君爱~国。
从根本上,林则徐也是同意忠君爱~国的,只不过曾国藩做起来,则更为不择手段,对付其那些他眼中的异端,酷厉得让人惊悚。
让林则徐感觉最为可笑的是,此人分明不懂军事,反而认为只要军中人人忠君爱~国,团结一心,即使手持大刀长矛,也一样可以打败敌人的火枪大炮。
两人正驴唇不对马嘴地说这话,突然一个戈什哈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叫道:“不好了大人,南蛮大军兵发武昌,已经攻入了河南,在没有几日就要打到南阳来了。”
林则徐眉头一皱,看着曾国藩,问道:“不是说,南蛮没有什么异动么?怎么突然打了过来?”
曾国藩也是尴尬,强自辩道:“也许减少行动次数,就是为了掩人耳目,这南蛮好生恼人。”
林则徐觉着跟他说,是没有什么作用了,又回头去问那个戈什哈:“有多少人马,多少人配了火枪火炮?”
戈什哈道:“左右两翼三万,共六万多人,探子说这可能是南蛮的先头部~队,因为据说南边的火车打几日前就不断地从广东往武昌送军~队。大人,关于这火炮火铳的,这到没有什么消息,不过,据民间谣言,这南蛮蓝衣军,人人皆有枪~械,火炮成百上千。”
林则徐点了点头,挥散了自己的幻想,他当年守卫武昌的时候,南蛮大将武清溪可是摆出了千炮大阵围城,那时若是没有什么内部叛乱,说不定,整个武昌都让他给化作焦土了。
曾国藩忙凑上前去,问道:“大人,这如今情势,计将安出?”
林则徐苦思冥想,随即脸色惨白地一叹,道:“还有甚计策可以挡住南蛮十数万大军,唯死而已。”
曾国藩也是心中慌乱,左右踌躇。南阳城内虽然驻有新绿~营精锐,但是经过河南剿匪一役,已经不满八千之众。其他的散兵游勇虽然人数可达三万,但是已经是满清最后不多可以拿的出手来的人马了。
整个河南的兵马,现在都由直隶总督林则徐统帅,最前线的就是南阳的不满四万的最强的满清主力部~队。这支人马刚刚打败钟人杰,士气正盛,未尝不可一用。
豫北豫东之地,满清还零星部署着两镇人马,合起来不足三万~人。
山东苏北一带清兵的势力还比较强,大约能凑出八万~人马,只是到底这八万~人马的战斗力如何,那就值得商榷了。
山陕甘肃等西北地区,满清防守比较薄弱,统共只有两万多西北军。统帅新~疆人马的伊犁将军,手上也没多少力量,不到一万~人左右。
满清最强的防御力量,集中在直隶地区,也就是河北地区。有着肃顺带领的所谓满清宗室的新军,还有10万八旗兵与绿~营人马。再往东北去,盛京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的手下也不足三万之数。
这么一算,大约可以得出,满清如今的全部兵力约为三十三万,比照几位先帝时期,兵力大减。其主要因素是在对英、对华、对钟等多次大型战役中,先后损失了四十万~人。由于领土的失却,特别是江南易手,更让满清难以筹集足够的军饷,维持更多的部~队。屡战屡败的清军,打一次就溃一次,开小差的逃兵更是越来越多,之事满清一直不能再次招募起八十万常备人马。同时,这些已经不怎么多的人马,不仅是正规军事人员,而且还负责着河汛、城防、治安等多种工作,难以真正大用。
林则徐和曾国藩心急火燎地赶回来设在南阳城外的新绿~营大营,他们刚迈进营门不久,那位尽职尽责的戈什哈又跑了出来。
“大人,不好了,南蛮先头骑兵已经到了大营外50里的地方,预计没多久就要冲营了!”
曾国藩却傲气十足地道:“冲营?他们怎么敢?我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