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己对于自由的见解。自由与上帝、自由与正义、自由与法律、自由与放任等等,是研究自由常见的主题。但是,所有这些关于自由的见解或主张,都不如某一个自由观念更具有煽动力。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却永在枷锁之中。〃这句话听上去铿锵有力,〃人人生而自由〃从此成为一个共识和口号。这句话听起来很不错,但证明起来颇为不易。很多关于自由的概念阐述,都意在使这个口号能够成立。
当然,批判的也有。然而,由于〃人人生而自由〃这句话所具有的神性,批判也显得小心翼翼。事实上,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真实的人是〃生而自由〃的。任何一个普通人,按照日常生活最普通的常识,都会得出与卢梭相反的结论:没有任何人是天生自由的,人人生而不自由才是最简单的真理。
其实,卢梭也知道这个道理,于是他加了一个后缀,〃永在枷锁中〃,从而让〃人人生而自由〃获得了一种想象的、概念的存在。于是,在现实中永远不可能出现的自由,完美地存在于哲学家的概念中。
〃人人生而自由〃,只是一个漂亮的口号,一个与现实对立的口号。它来自一神教的神话。基督教所创造的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是接近绝对自由的。因为,在伊甸园里人不会死,不会挨饿,甚至不用出生长大。上帝最初造人的时候,亚当不是婴儿;亚当用肋骨造夏娃的时候,夏娃也不是婴儿。他们不用走过从无知到有思想的过程,也不用经历从婴儿到生理成熟的发育。这两个不真实的虚拟人物当然是自由的。然而,这种自由是彻底违背现实的,也是彻底违背人类常识的。
从现实出发,真正合理的、通俗易懂的真理应该是:人人生而不自由。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用生命上下求索的精神,将自由的位置,放在人生道路的未来。而基督教则把自由放在人生的开端。这两种观点有什么差别?把自由放在开端,面对每一个现实的不自由,都可以将限制自由的因素,当成违背上帝旨意的罪恶,都当成是别人剥夺了本来属于你的自由。而这个本来属于你的自由,是上帝曾经赐予你的,因此便能凸显出上帝的伟大和慈爱,因此你将感激上帝。于是,面对不自由的每一次愤怒,都会联想到上帝的仁慈。而现实的不自由太多了,于是,上帝的伟大日积月累,令人感激涕零。对于信仰上帝的人来说,就让他相信这个开端上的自由吧。但每一个人都必须信仰上帝吗?我们有没有不信仰上帝的自由?对于不信仰上帝的人来说,这个开端上的自由是一个绝对的错误。尼采说:〃如果真有上帝,为什么我不是上帝?〃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关于自由的迷思(3)
相比基督教,佛教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受〃生老病死〃的制约,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这种天生的不自由。虽然佛教摆脱不自由的手段并不完全可靠,但是,〃生而不自由〃的苦难,才是与现实相符的。即便在原始社会,即便在没有任何社会组织的荒野上,一个人也是天生不自由的。而所谓的上帝,为了证明自己的伟大,硬让人们相信一个颠倒的真理。于是,〃人人生而自由〃,便成为人类过去、现在、未来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神话。
当然,认为自由在人生的未来,在人生的终点,我们用一生来追求自由,也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彻底的自由,自由也可能只是海市蜃楼。但是,从上帝的天生自由出发,你所获得的每一个与自由接近的成果,荣耀都将归于上帝;而从天生不自由的现实出发,人生所获得的每一个自由,都将归于人自己。
人生的目的是追求自由,而不是回到自由。每一次与自由的接近,都是努力的结果。人生的快乐,就在于追求自由的每一个脚步。人生在世,不是为了赎那个莫须有的原罪。基督教非常狡猾地将〃生而不自由〃的现实,伪造成人类的原罪。上帝以〃天生自由〃配合〃原罪〃的组合手段,把自己变成了每个信徒的主宰。而真正的自由世界里,没有上帝的位置。
〃自由〃的哲学概念为何会如此复杂、深奥、晦涩?因为要使一个谎言完满,必须编造一大堆的谎言相互配合。而我们只要面对〃人人生而不自由〃的现实,自由就变得清晰、简单,我们就可以为了自己而追求自由,为了自己而享受每一点自由的快乐,而不用希望奇迹的降临。每一个接近自由的快乐都是真实的。如果因为快乐而感激,就感激每一个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同我们一起快乐。人人生而不自由,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这才是一个符合常识的观念。
孔子去世的时候,学生们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