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纽约客》;但他办公室却铺着米色地毯,他那卵形桌子的两个支柱也包着同样地毯。墙上贴着过去出版的漫画插图。纽豪斯只穿袜子没穿鞋,身着一件汗衫。光凭长相,路易斯认为他像一只聪明的海龟。他的脸朝嘴部倾斜,脑袋从蜷缩的身体里警觉地抬起来。他似乎有些腼腆,但看到他们显然很高兴。有几次路易斯以为纽豪斯要大声笑出来。维罗尼斯和简在一旁静静坐着,一个多小时里,路易斯和纽豪斯聊着别的杂志,好像两个读者或杂志爱好者。
BOOK。←红←桥书←吧←
第32节:成功(5)
“你知道我们见面的目的,”纽豪斯终于说道。“我们想投资你的杂志。”
“我们大老远的过来,”简回答。“我们到纽约来,就是为了最终的谈判。”
“我知道你们开了一个价格,”纽豪斯说。他们给约翰·维罗尼斯发的传真上写着最高报价,也就是公司的最大估值。
“我们接受,”纽豪斯说。
路易斯看着简,简看着纽豪斯。现在说谢谢似乎太早了。
“你明白那些条款?”简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我明白,我们接受。”纽豪斯说。
回到旧金山,路易斯召开了一个员工大会。他在会上宣布,“这本杂志的融资工作到此结束。” 1994年1月,贡德·纳斯特的钱到账。于是,丹勃利那边的欠款还清了,路易斯准备对潜在订户发起第一次大规模邮发。
没多久,办公室就淹没在各种信件的汪洋大海中,有读者反馈的明信片,有作者的质询,还有成千上万拥趸的来信。几乎所有爱好者都是男性。迈克尔·奥维茨(Michael Ovitz)当时正处于他在好莱坞岁月的权力顶峰,他每个月要订30本《连线》;克林顿总统的新闻官员向记者们展示《连线》,想说明他们对最新事物并不陌生;尼葛罗庞帝在他的媒体实验室到处散发《连线》;银行家们把《连线》杂志放在公司前台上,恐吓来访者;全美国的计算机程序员、软件经理,以及工程专业的学生,都不愿把自己的《连线》借给别人,以免杂志有去无回。
那年春天,艾米接到美国杂志编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agazine Editors)一名代表的电话。该协会下一届年度颁奖宴会将在Waldorf…Astoria酒店召开,他们邀请《连线》预订一张桌子。简和路易斯觉得这种邀请无关紧要,就没去管它,但接二连三的电话终于说服了他们。杂志创刊以来,他们终于有点时间休息了。他们开着从肯尼迪机场租来的豪华轿车,在纽约Helmsley酒店住下。在第二天的宴会上,他们获得了综合评定环节的国家杂志大奖。
颁奖仪式上的听众都很有身份,这说明他们来对了。这些人包括美国顶尖的编辑和出版人。最初来美国,路易斯没能赢得进入这个圈子的通行证,他朝另一个方向跑去,通过最短的奔跑路径,他夺得最高荣誉。路易斯发表了一个非常简短的演讲以示感谢。令简惊讶的是,他的讲话没有攻击任何人。
宴会之后,有人过来表示祝贺,路易斯认出他是贾恩·维讷(Jann Wenner)。这人曾经从摇滚乐中看到一个几乎和所有事物都有关联的文化转型,他仍是《滚石》的主编,30年来一直是这本杂志的独立出版人。其实,他本应发挥更大的文化影响力。当然,在旧金山他仍是一个传奇人物,因为当地没有人有过类似成功。维讷走得更近,他该表达什么态度呢?是恭维,是讽刺,甚至是遗憾?他说:“哎,我来了,在事情进入白热状态的时候。”
※虹※桥※书※吧※BOOK。
第33节:“热连线”的诞生(1)
第二部分
“洞穴”——“热连线”的诞生
卡尔·斯泰德曼
投资热潮
“打包”行动
口无遮拦——谈判
路演——连线的IPO之旅
牺牲
结局
第七章 “洞穴”——“热连线”的诞生
《连线》办公室的西南角灯光昏暗,好几个互联网专家凑在一起,膝盖挨着膝盖工作。这个15×20英尺的区域被称为“洞穴”……对待那些把《连线》档案免费放到网上的程序员,只有一个有效的对抗方法:《连线》自己提供网络档案。这个新网站,取名为“热连线”。
玛撒·贝尔(Martha Baer)19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