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页)
热窝继续会谈,并未在不久前签署协议的基础上达成妥协。塞族*党提出要求波黑2/3的领土和萨拉热窝1/3的市区;穆斯林族反对欧共体制定的“独立省”计划,而主张国家的不可分割性和联邦性。这意味着波黑内战已难以避免。
。。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1)
经济体制转轨与加入欧盟
〖1〗成功实现经济体制转轨斯洛文尼亚是前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中经济最发达和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共和国。它的面积和人口都只占前南斯拉夫联邦的8%,但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前南斯拉夫联邦国内生产总值的17%以上。1989年斯洛文尼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全南斯拉夫职工平均工资的1�5倍;1990年它的人均社会产值为全南斯拉夫人均社会产值的2倍。《南斯拉夫统计年鉴1990》(Statistiki Kalendar Jugosl*ije 1990),贝尔格莱德:1990,第36~38页。斯洛文尼亚独立后,它又是政治经济转轨最快最成功的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的经济转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社会主义自治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1990~1992年称为第一阶段,即斯洛文尼亚经济的危机阶段。斯洛文尼亚独立后的最初两三年,由于前南斯拉夫地区处于*和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阶段,斯洛文尼亚不仅失去了前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的广阔市场,而且也中断了同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贸易联系,所以生产连续下滑,通货膨胀率和失业人数迅速增长。据有关统计,从1990年起,斯洛文尼亚的国内生产总值三年持续下降,分别为…4�7%、…8�9%和…5�5%。1991~1993年人均GDP从8658美元降至6015美元。1990年和1991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和247�1%。1992年的失业率上升到11�6%。转引自汪丽敏编著《斯洛文尼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158~159页。
但是,斯洛文尼亚毕竟是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在政局较为稳定的情况下,经济最困难的年月持续时间很短。1991年斯洛文尼亚建立中央银行后,发行本国货币“托拉尔”(Tolar)取代前南斯拉夫联邦的货币“第纳尔”。同时,政府制定了紧缩货币的政策,使通货膨胀率开始逐年下降。此外,斯洛文尼亚一批私人小企业应运而生,并同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发达国家加强了经贸关系。这些都为斯洛文尼亚经济走出低谷和缓慢恢复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属于经济恢复性增长阶段,一般认为是从1993年到1997年。斯洛文尼亚根据本国经济基础较雄厚、人民具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政治*生活的实际情况,没有采取其他中东欧国家普遍实行的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选择了渐进式的经济政策。1995年,斯洛文尼亚政府制定了《斯洛文尼亚经济发展战略:走向欧洲——增长、竞争和一体化》。该文件把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和融入欧洲一体化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
与此同时,斯洛文尼亚政府提出,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使经济从原来的地区经济转变为独立的国家经济,使经济从“进口替代型”向“出口扩张型”转变。1994~1997年,斯洛文尼亚主要对所有制、财政、金融、行政领域进行了改革,活跃了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商品和服务市场。在经济转轨期间,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治领域有所下降,但在经济领域则有所上升。
在对社会所有制企业实行私有化方面,斯洛文尼亚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斯洛文尼亚的企业私有化进程与其他中东欧国家相比,起步虽晚(1992年底才通过私有化法),但实施的政策比较稳妥,没有搞“野蛮私有化”。第二,在实施私有化计划和决定私有化方式时,将“分配”和“销售”相结合,鼓励发展私人小企业,大力改造“大而公”企业,发展“小而私”企业。第三,实行亏损大企业先整顿后私有化,这样可以防止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由于大企业亏损使银行也陷入困境,因此,企业整顿与银行业整顿同步进行。第四,对大型重要国有部门(如电力、钢铁、电信、银行、航空、铁路、港口等)的私有化逐步放开,只出售部分国有股份,尤其对外国公司参股持慎重态度。 。 想看书来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2)
据有关国际组织公布的数字,1997年斯洛文尼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8000美元;失业率为1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