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伴侣,然后直接达到目的。亲密行为变调,令伴侣感到痛苦;他的方式粗暴,使伴侣身体疼痛。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是他希望借此看出伴侣的反应。需求被满足之后,越快离去越好;“事后”在他的性行为上表示“恨不得立刻把她丢出去”,这正是一位担心伴侣向他表露情意的分裂人格者典型的态度。
更棘手的是,分裂人格者根本不相信有人会爱上他,于是把夹杂在爱与恨之间的矛盾转嫁到伴侣的身上。他不断地针对自己的怀疑做测试,要求提出翻新的爱的证明,以便消弭心中的疑点。再发展下去,极有可能变成精神上或实质上的性虐待狂,而他的行为则越来越危险;他轻视、低估伴侣表现爱意的盟誓和讯息,推敲再三,疑神疑鬼,或者恶魔似的曲解。譬如伴侣忽然浓情蜜意,他的解读是对方良心不安,有罪恶感,不然就是企图贿赂(“你到底想要做什么?”“你是不是想弥补什么?”)。抽象的心理联想,提供了这类解读无穷无尽的空间。小说《安静枕头》(Das Ruhekissen)中,罗塞弗特(Christiane Rocefort)刻画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尤其淋漓尽致的是,读者看到原本可爱的女主角,长期与分裂人格者在一起之后,最后包容力荡然无存。
分裂人格者也经常用一贯的玩世不恭捣毁伴侣的温柔,因为这样对方才不会对他了解太深。每当伴侣要向他倾吐时,他便把对方置于一个会受伤的处境,他的态度、表情或者言语都充满了讽刺、愚弄:“你的眼光像狗一样忠诚”、“你应该知道自己有多可笑”,或者“别再说你多爱我,直接进入主题吧”等等。
这么一来,伴侣的爱当然被有系统地摧毁了,除非伴侣的能耐超乎寻常,任劳任怨,出于罪恶感或害怕失去这份爱;不然就是有其他的动机,必须容忍一切,也或许是被折磨时会得到些许快感。否则,伴侣到最后应该会撤退,开始痛恨精神分裂的情人,但分裂人格者却把这视为一种胜利,(“现在你可要露出真面目了”),殊不知正是自己让伴侣变成这样的。斯特林堡(Strindberg)自传体的小说中有许多这类分裂人格的战术,对患者的生活背景、人格发展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另外,例如《女孩的儿子》(Der Sohn einer Magd),博格(Axel Borg)动人的小说《在开放的海边》(Am offenen Meer),对分裂人格的描绘都很逼真写实。
冷漠的感情持续发展下去,会走极端的偏锋,变得病态,甚至会导致强暴以及强奸杀人。分裂人格者对伴侣的恨以及报复行动并没有很清楚的意识,它只是原始的童年印象再现,心理学上称之为“转译”,因此而展开报复。这些没有完全融入个性、被分离开来的冲动是最为危险的,这种报复的冲动使他们无从体会伴侣的感受和情感,有可能会犯下不可饶恕的任何的暴力罪行。
分裂人格者不易与伴侣建立亲密的关系,要找个伴儿也很困难,只好独来独往,当自己的朋友,满足自己的需求。不然他就找替代品,譬如崇拜偶像。迷恋偶像还是无法帮助他培养爱人的能力,因为他的爱仍然残缺,也难以表白。
分裂人格者的性发展往往不脱稚气,即使个性截然不同的人也一样。有时候他们倾向把未臻成熟的小孩或青少年当成性伴侣,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心中的疑惧,并且取得孩童的信赖。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奉献与猜忌
爱和希望奉献的欲望一再被压抑,有的时候会转化为无以复加的醋劲儿,甚至嫉妒到要发狂。他觉察到自己有多么不可爱,没有爱人的能力,很难留住喜欢的人。因此,他所到之处必须嗅出情敌的气味,他以为这些对手比他高明,也比他值得爱;这通常不无道理。伴侣没有恶意、很自然的举动都会引起他的高度戒备,刨根究底,坚称伴侣心怀不轨。他越是胡思乱想,两人关系就会变得越糟,终归破裂。当他兴味十足地摧毁两人的关系时,自己其实也很痛苦,但他别无选择。他的动机大致如此:如果我不再被人所爱,宁可自行摧毁,虽然这令我痛苦不堪,但至少我是行动者,而非坐以待毙。如此一来,不难理解为什么正当他希望爱与被爱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却一点儿都不可爱。与其倾力追求心上人然后被抛弃,他宁愿选择让爱人渐渐远去。小心翼翼不让自己失望,这对分裂人格者而言很平常,他们大部分下意识地观察、考验伴侣:如果我这个样子他还是爱我,那才是真正的爱。分裂人格者心力交瘁,只为了证明自己值得人爱。极端的猜忌和吃醋会导向谋杀:如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