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页)
完,尽兴饮酒取乐,并传令:“坚守勿出,违令者斩!”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魏军相峙1百多天。虽然多次派士兵挑战,魏兵均不出战。一天,丞相挑选了一些华丽的妇女服装,让人送给司马懿,侮辱他胆怯不敢应战。司马懿被激怒,向魏帝曹丕请求决战,曹丕派卫尉辛毗带着令旗来制止他。
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带着令旗来到魏营,这回司马懿该出战了!”丞相说:“他本来就不想出战,所以才千里迢迢去请战,以向部下显示其力量强大罢了。这不过是做个样子而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如果他真能战胜我,又何必不应战呢?”姜维更加佩服丞相的英明。过了几天诸葛亮又派人去魏营,司马懿问:“诸葛亮每天睡几小时觉?吃多少饭?”来人说:“丞相起早睡晚,处罚20军棍的小事都亲自审理,每天食量不到数升!”使者回到蜀营,对孔明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发衣,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战争之事。”孔明叹了一口气,说:“他深知我也!”司马懿继续坚守不出,对诸将说:“诸葛亮吃饭少而工作繁忙,他必活不长久!”果然,8月,蜀相诸葛亮病死在军中。长史杨仪指挥蜀军撤退,老百姓奔告司马懿,魏军前去追赶,姜维让杨仪率部队返蜀,依然和从前一样打着旗帜,推着丞相乘坐的车子,擂进攻的战鼓,好像和往常一样。魏军被迷惑住不敢追逼,收军后退,蜀军从容撤退,一直进入斜谷才为丞相办理丧事。老百姓看在眼里,笑着说:“死诸葛吓跑了活仲达!”司马懿听了也说:“我能预料诸葛亮活着的计谋而不能预料他死后的计谋啊!”这两人斗智斗勇的故事,不失为千古趣事。
三、九地篇(4)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深谋远虑,灵活多变,严明治军,重视训练。史称他的部队“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军队“进退如风”,行动迅速、灵活,停下来就冲不动,“止如山”。诸葛亮一生光明磊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赋诗《蜀相》加以讴歌曰:“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潼关之战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叛变。他拥兵自重,乘中原空虚,诈称奉唐玄宗密旨,以###右丞相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反叛唐朝。
唐王朝极为震惊,仓促应战。叛军从蓟城(今河北省北京一带)南下,连陷灵昌(今河南省滑县)、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荥阳(今河南省荥阳)。12月,安禄山攻占洛阳。唐将哥舒翰与众将领商议如何剿灭叛军的对策。有人主张速战速决,打他个措手不及;有人则持相反的态度,说:“安禄山实力虽强,但远征后方补给困难,利在速决,不宜持久。我军恰好相反,兵力尚未聚齐,战斗力薄弱,更应据险扼守,以待时机”。哥舒翰支持后一种意见,亲自领兵据守潼关(今陕西省境内),恃险抗敌。叛军屡攻失利,只得退驻陕州。
但是,只懂艺不知兵法的唐玄宗拒绝采纳哥舒翰的谋略,下令唐军从潼关出击。岂料,唐军的先锋部队刚进入灵宝西原就与叛军崔乾佑部相遇,这里南面依山,北临黄河,中间是几十里狭长隘道,兵家最忌在这样的地方作战。崔乾佑为迷惑唐军官兵,以一部分兵力埋伏在险隘的道路上,故意使军容不整,旌旗纷乱,做出弱不禁打的样子,而以主力部队埋伏在险路上。当唐军发动进攻后,看到散乱不整的敌军,以为是他们害怕逃跑了,不加戒备,贸然长驱直入,被诱入狭道。叛军从高处投木石,堵塞唐军,砸死、砸伤士兵不计其数。哥舒翰急命士兵用毡车冲击敌阵,叛军则以数十车柴草塞路,纵火焚烧。烟雾迷漫,使唐军进退两难,陷于一片混乱。
叛军乘机以精骑从南山绕到唐军侧后,发动进攻,致使其首尾惊乱,相互践踏,奔逃中掉进黄河里的人很多。十几万唐军几乎全部覆灭,哥舒翰只得带领残兵败将退守潼关。第二天,叛军猛攻潼关,哥舒翰被俘。灵宝一仗,叛军大获全胜,又得潼关,叛将崔乾佑喜出望外,立即率兵西进,攻克长安。这时,唐玄宗如大梦初醒,后悔莫及,不得不逃往四川。潼关失守,使长安失去了天然屏障。这一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也就是“我得亦利,彼得亦利”的“争地”。由于玄宗瞎指挥,不顾唐军尚处劣势的情况,过早下令反攻,招致大祸临头。在灵宝一战中哥舒翰又犯了轻敌的错误,上当受骗,结果惨败。
现代战争中,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十分鲜明。正如,毛泽东教导的:“我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和平,世界各国的人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