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各国贵族中贤良的人,如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等,他们也常常能够纡尊降贵、放弃自己的特权,与这些人才结为好朋友。到了秦国吞并六国以后,废除了封建制度,设置郡县,将那些才智勇力出众的人都迁徙到咸阳。汉高帝继承了这一做法,将齐国的大姓田姓以及楚国的昭姓、屈姓、景姓等众多大家族迁徙到关中。从此以后贵族势力开始走向衰败,而到了后来,这些贵族的姓氏也慢慢成为平民百姓了。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贵族政治,到此全部结束。
汉高帝刘邦在大泽乡起义,后来当了皇帝。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左右的得力大臣象萧何、曹参,韩信,彭越,陈平,周勃等人,都是职位卑微的官吏出生,都是为买卖双方撮合从中取得佣金和杀猪卖狗之人。后来官运亨通,爵位显赫,君臣都是走相同道路的人。
自汉代兴盛而布衣将相的大局已经确定,其中有与贵族相似的则有西汉勋臣中的金张;后族中的吕氏、窦氏、田氏、霍氏、上官氏、王氏;东汉后族中的马氏、窦氏、邓氏、阎氏、梁氏;宰相家的袁氏这些人。然而都是不久就灭亡了的,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第二节血缘决定命运
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们虽然在经济上被划分为若干个小家庭,但在地域上往往是聚族而居,除了以往宗法思想的影响外,严厉的封建户籍制也限制了人们自由流动;秦汉时期,一些地区某些家庭由于政治地位,经济实力,以及人丁兴旺等原因,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强宗大族。他们在本地区也有很大势力,可以横行无法;甚至阻碍中央王朝政令的实施。对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形成严重的威胁。
两汉后期到东汉时期;由于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强宗大族的力量又有所抬头,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政权,形成士族。士族就是世代为官的家族。在东汉想要做官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士人,第二必须通晓经学,第三必须被举为孝廉。孝廉就是孝子廉士,就是道德品质优秀,就是德的要求。通晓经学就是熟悉儒家的学说,这是才的要求。士人是身份的要求,士人就是士,士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最低一级的贵族。春秋战国时代贵族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士。那么到了秦汉呢?士是平民的最高一个等级,平民也有四个等级:士、农、工、商。士就是士民,农就是农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商民经商,工民做工,农民务农,士民读书。士就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人,属于脑力劳动者,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劳心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以士劳工商士的地位是最高的,一个人必须又是士就是你不做工、不务农、不经商你必须这样,你还要书读得好,你还要道德表现好,你才有做官的资格,这样的人就太少了。
而一个家族一旦出了这么一个人,通过读书而做了官,那这个人肯定培养自己的儿子也读书,也让他做官,这样一来二去读书做官就会变成这个家族的职业,这样的家族就叫做士族。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国历代党争》第四章(1)
唐朝庙堂里的暗战
第一节观点斗争背后的阶级斗争
唐代初期,国家一直被较为强势的皇帝所控制,所有军政大权均由皇帝一手操纵,宦、武官员各有分工,党派内争也不太凸显。但是,唐代中、后期,皇宫内皇权之争愈加激烈复杂,从宪宗到宣宗的四十多年里,朝廷的内廷宦官与外廷宰相为执政而争权,在对藩镇及外敌是否采取武力制裁的问题上,牛李两派壁垒相当之分明,史称牛李党争。
唐代自开国初始,在士大夫中就存在着庶族和士族两大派别,二者既有经济地位上的差别,又有政治主张上的殊异,到了唐中后期的文宗时,庶、士两派的斗争变得尖锐化。如在发生的维州事件中,当时牛李两党因政见不同而分成两大对立派别:李党既是士族一派,以翰林学士李德裕为首,主张武力对抗吐蕃的主战派;另一边牛党则是庶族派,以牛僧孺为代表,主倡安抚吐蕃的主和派。当时,文宗采用了牛党主张而令李德裕退还维州与吐蕃,从战略角度或宰相素质来分析的话,牛僧孺放弃维州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而朝廷内外官员由于出身、政见及门风的不同而分成两大阵营,此种争斗一直持续了四十年之久。
牛李党争只不过是宫廷内宦官派系斗争的表面现象,不代表士大夫间不同理想的冲突,也不代表道德上君子与小人的冲突。当时朝政主要是由宦官把持,从穆、文、武、宣宗等几代皇帝均由宦官拥立,而牛李党派要想得势均需各自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