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据。我们南斯拉夫人有许多理由值得满意。”1956年3月28日《战斗报》。
正当南斯拉夫和苏联及东欧国家关系全面改善的时候,1956年6月和10月在波兰和匈牙利发生了政治事件。当时,苏联领导人把波匈事件的发生归咎于南斯拉夫的影响,又开始责备起南斯拉夫,从而使南苏关系再度紧张起来。为了试探南斯拉夫领导人对东欧局势的态度,并向南斯拉夫施加压力,赫鲁晓夫于9月19日悄悄到南斯拉夫的亚得里亚海岸“休假”同铁托举行会谈。一周后,铁托飞赴克里米亚作“狩猎旅行”,同赫鲁晓夫继续交换意见。双方除了讨论相互关系外,当然也谈到波兹南事件和流血后的波兰局势,以及匈牙利出现的一些局势动荡的迹象。铁托向赫鲁晓夫明确表示,他认为,拉科西拉科西?马加什(1892~1971年),曾任匈牙利共产党总书记、匈牙利劳动人民党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等职。1956年7月以犯有“个人迷信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错误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1971年在苏联病逝。不是一个正派人,无力领导匈牙利。他还认为,东欧国家正在放弃斯大林年代的一些做法,朝着更加*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正在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
铁托的这一观点最鲜明地反映在他11月11日的普拉演讲中。演说全文见1956年11月16日南斯拉夫《战斗报》。铁托在讲话中阐明了“波匈事件”的根源和南斯拉夫的立场。他指出,东欧国家出现动荡一方面是苏联对这些国家内部的革命力量还缺乏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制度问题。也就是说,这一切不仅仅是个人崇拜问题,而且是一种使得个人崇拜得以产生的制度问题。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也正是最难以根除的东西。
由于这些国家官僚主义盛行,一长制专横跋扈,又由于不尊重劳动人民的意愿,破坏*和法制,所以出现威胁社会主义生存的乱子是必然的。同时,铁托还认为,10月24日苏联第一次出兵干涉尽管是应格罗格罗?埃尔偌(1898~1980年)曾任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第一书记。1944年从苏联回国后,历任交通部长、财政部长、内务部长。1956年7~10月任劳动人民党中央第一书记。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侨居苏联。1980年3月在匈牙利逝世。的请求进行的,但却是绝对错误的;11月4日第二次出兵干涉同样令人遗憾,但却是必要的,因为在匈牙利出现了社会主义遭到颠覆的危险。
总之,南斯拉夫既支持波兰和匈牙利人民提出的加强*、独立和平等的要求,又反对将事态扩大,造成流血冲突。南斯拉夫还主张:当匈牙利的情况稳定和平静下来以后,苏联军队必须立即撤出。南斯拉夫强调,应该从制度上进行改革,批判消极的东西,倾听群众和人民的呼声,以杜绝在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类似“波匈事件”的悲剧。这里,我们看到,南斯拉夫领导人对“波匈事件”的评价跟东欧剧变后大多数人的评价已很接近,凸显了他们对这些事件发生原因的深刻了解和认识。
南斯拉夫从“波匈事件”中进一步认识到,战后初期东欧国家普遍采取的国家集权主义形式必须改变。许多党掌权后,国家机构庞大,高度集中,结果党政不分,削弱了党和群众的联系。保持这种国家集权主义形式不仅会造成官僚主义,而且会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的稳定性。南斯拉夫正是通过反对中央集权主义和反对官僚主义,来巩固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南斯拉夫在这一段时间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才避免了出现类似“波匈事件”的危机。
。 想看书来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
改革与危机
〖1〗1965年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南斯拉夫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认真总结1961年上半年实施经济改革以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实行新的经济和社会改革,以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在更广泛和深入的范围内进行改革,给传统的官僚主义模式再动一次手术。
1965年7月24日,南斯拉夫联邦议会正式通过在全国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决议和法律。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挥市场的作用,实行自治计划商品经济。官方有关的文件认为,“当前改革的基础是在整个经济机制中确立各种稳定因素”,“是为了迅速地发展更加集约化的经营,以便使我国经济有条件能广泛地参加世界市场”博里斯?克拉伊盖尔:“在联邦议会、联邦经济委员会所作关于经济改革的报告”,《经济改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