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楼兰王国鼎盛时,罗布泊确实在那片大洼地里,后来,游移到了偏西南的喀拉库顺(也就是普氏所谓的罗布泊),中国地图没有错,只是罗布泊出人意料地能够在荒原上走来走去,迷惑了探险家的视野。赫定进一步认为,罗布泊的迁徙以1500年为历史周期,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罗布泊将离开喀拉库顺,重返古楼兰东面的故址。
“游移湖”
富于戏剧性的是,只过了不到20年,罗布泊果然一举北返,回到2000年前的位置上,好像历史也重演了。这真是惊人的预言,因为20年与1500年的周期相比,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至此,难怪学术界一时风行草偃,纷纷接受了斯文·赫定的游移说,甚至包括俄苏地理界。赫定把自己的一本书命名为《游移的湖》,而罗布泊游移说走进了教科书,走上了讲堂,成为“不刊之论”。黄文弼在《罗布淖尔考古记》中这样记述了发现湖泊北返的实况:1930年春,他离开吐鲁番的鲁克沁,穿越库鲁克塔格,于4月6日抵达阿提米西布拉克(即六十泉),“南望罗布淖尔,已水云相接,极且无极。余等大喜,知海水已北返矣”。而1900年赫定自阿提米西布拉克南行时,那儿只有一个干涸的洼地存在。
美国气象学家亨廷顿是1905年到罗布泊的,他在自己的著作《亚洲的脉搏》、《气象与文明》中指出,汉代罗布泊极大,是内陆海干缩的残躯,后来又经过水量剧增与再次变小干缩的过程,因此是个盈亏湖。这种见解只是宏观之论,没有具体涉及罗布泊湖址有无变迁,具体怎样变迁等问题。
而陈宗器与霍涅尔在罗布荒原作过考察后,在合著的《中国西北之交替湖》一文中指出,随注入河水分配的变化,罗布泊的位置也作相应的迁移,是交替湖。他们对塔里木河下游的流量作了测量,但他们也是偏重塔里木河,相对忽视孔雀河对罗布泊的影响。交替湖是游移湖的另一种提法,两说实质是一样的。
否定“游移湖”之说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在《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一书中,提出一种新说法,否定“游移湖”说。他们的主要依据有二:一,喀拉库顺地势高于罗布洼地,至少在历史时期内,罗布泊从来也不曾——不可能——从洼地倒流回喀拉库顺。二,据美国资源卫星相片上所示的罗布泊湖盆轮廓,不论洼地还是喀拉库顺,都在湖盆范围内,所以算不上“游移”。
上述观点是实地考察得出的,基本上排除了想象成分。从经典意义上讲,具备了为论争作结论的基本条件。但是,就这两条主要依据而言,也都还值得推敲。先说第一条吧。赫定或是其他主“游移说”的人,从来也不曾正面说过罗布泊的摆动过程中有过从东面洼地直接倒流向喀拉库顺这种可能。诚然,赫定在解释湖址摆动的动因时曾推测: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日久使湖盆升高,而另一个“备用”的干湖盆,则在日渐降低——因烈风吹刮所致,这样久而久之,两边位置便颠倒了。此说我并不赞成,湖底坚硬的盐硷淤积在多少年中才能被吹低十几公尺呢?在我理解,罗布泊这种位置的倒置,从来也不是在有水与无水的两个洼地间自己“自发”进行的,换言之,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罗布洼地——喀拉库顺两地间的湖水互倒,即便从地势高的一方到低的一方的流动真的存在过,也不可能把整个喀拉库顺的水全流到罗布洼地或反之。如有这种流动(之间存在通道),喀拉库顺比罗布洼地地势高,这个湖泊怎么能存在呢?那它只要有水就会流动入渠道,很快就得流干,水往低处流啊!毫无疑问,这两处交替的出现,主要是由河流摆动、河水消长决定的,是河流水系间的“交易”,不是两个洼地间的自选“易位”。因为不论罗布古洼地还是喀拉库顺,都不过是终点湖。
一、谜一样的中国,谜一样的湖泊(4)
那么,为什么罗布泊是咸水湖,而普氏于19世纪70年代抵达时喀拉库顺是淡水湖呢?这的确是一个十分难解的问题。对此我还提不出什么满意的回答。当然,某些可能性是存在的,比方普氏到达时,喀拉库顺形成时间不长。或者普氏所到并非真正的喀拉库顺湖区,只是一个潴水的宽阔河道。然而,正是因此,中国学者奚国金才提出了另一个说法。
追溯罗布泊变迁过程
1992年在乌鲁木齐召开的“20世纪西域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地理学家奚国金提交了题为《罗布泊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新发现》的论文。此前,奚氏在一系列论文中,对罗布泊历史地理问题作了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