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致中国人以上的表现。
当中国的宗教意识找不着体现的形式时,它就会反过来崇拜实实在在的自己,实实在在的生命过程,这就是中国人追求长生不老的根源。为什么要长生呢?最终还是为了寻找精神的寄托,寻找潜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个神灵。如果找不着,我们将死不瞑目。多么悲壮的追求,多么沉重的责任,它不仅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责任,也是对整个人类的责任。否则,我们将不知道生存的意义,不知道人类的终极目标,不知道我们是谁。
也许有的人会说:不要净说大话,我们本来没有这么伟大,追求长生就是因为怕死。说这话的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有很深的误解,如果仅仅因为怕死的话,中国人应该像西方人那样,去建立一个美好的天堂,以此来安慰颤抖的灵魂。说穿了,全世界的人都怕死,白种人、黑种人、棕色人,在死亡的面前都会恐惧。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仅仅在中国形成了以长生为中心的哲学、宗教、信仰,难道说,中国人比其他人更怕死吗?
追求长生的本身,决不仅仅是因为追求更长久的物质享受,应该把它看成是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因此,中国人的长生观念里,并不重视长生的结果,而更加重视长生的过程,即生命的过程。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有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个人死后,既不想升天堂,又不想成神成仙,最要紧的是,再一次转世为人。敦煌发现了许多当时人的手迹,他们祈求神灵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亲人赶快转世为人,很少有人祈求转世后成为帝王、将相或者富商。
有这样一个编造的故事,最能反映中国人对生命的看法。北京王府饭店豪华的餐厅,坐满了社会的上流人物,有手握重权的官员,有腰缠万贯的富翁,有博学多才的教授,有脸盘亮丽的明星可是,就在这个不寻常的地方,从门外进来了一位身穿破旧衣服、满身散发着酸臭气味的瘦老头,花白的头发像一个乱糟糟的鸡窝,他弓着背,跛着足,艰难地走到一个座位上,从怀里掏出一个脏兮兮的纸包,打开来原来是几颗花生豆,接着又从怀里掏出一个小酒壶,自斟自饮起来。大家在奇怪的同时,向他射来不屑的目光。可正在这时,突然,美国总统匆匆忙忙走了进来,而且径直来到这个瘦老头身边,毕恭毕敬地鞠了一个躬,这个场景中的人物,一下子惊呆了。
故事到此结束。我们再回头品味一下这个场景:这个老头和克林顿代表两种生活的结果,一个是乞丐,一个是总统。但奇怪的是,本故事的注意点却不在这种结果上,而在于这两种结果的相互转化上,实际上注意的重点在过程,即生命的过程。因此,中国人所注意的不是生命的结果,最吸引人的是生命的过程,哪怕这个过程中充满贫寒痛苦,激流险滩。
《左传》文公元年记:〃冬十月,以富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谥,谥之曰灵,不瞑;日成,乃瞑。〃谥号是死人续存的一种表示,人死人土,惟溢号长留人间,故成公死后还对其十分介意,而对上不上天堂,则表现出一种冷淡的态度。唐前志怪小说中多有宁可偷生人世,也不愿死后为仙、为神的故事。《神仙传》载:〃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至彭祖,已二千岁余矣,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不失人间之乐。彭祖问之日,何不服升天之药。答曰,天上复能乐比人问乎,但莫使老死耳。〃同书又载:马呜生遇难不死,随神人学药医,后人山合成仙药,但〃不乐升天,但服半剂,为地仙,恒居人间。〃
过程的本质,在于追求与创造,重过程,就是重追求。难道不可以说,中国人重长生是为了追求、寻找某种东西吗?
中国人追求的东西太玄妙,也太重要了,但人们相信,只要有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实践,就一定可以找到。因为,这个东西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就存在于我们朦胧的意识中,只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悟〃到。
那么,中国人究竟在找什么呢?换句话说,中国人潜宗教意识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呢?它为什么如此重要,以至使中国人要生生不息地追寻下去呢?
这是历史之谜,也是文化之谜,更是我们心中之谜。解开这个谜团的钥匙,就在中国的远古宗教里。
请跟随这条线索,我们一起去发现隐藏在中国上古宗教、神话中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
第二节违背常理的崇拜
北京的名胜古迹众多,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长城等等,但说起具有中国宗教特色的当属四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而在田坛中,最有名、保护最完好的是天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