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济与政治制度、物质生产与精神建设纵横交错的复杂网络。与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对汉代中西交往的研究缺乏大量的历史记载和足够的实物印证。正因如此,对此问题的研究必须广泛搜寻哪怕是很细小的线索,对于已知的历史事实也需加以重新归类、比较和分析,还可以采用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去比较并且探究交往的内容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
按照当前流行的社会发展浪潮冲击说,人类社会在历史上经历了农业社会兴起和工业革命两次巨大浪潮的冲击,而现在东西世界正受到所谓“第三次浪潮”的猛烈冲击。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古代的农本经济是一种狭隘、相对闭塞、基本上属地方性自足的经济,交换是处于附庸地位的,直至16世纪,商业、航海业高涨,即受到来自游牧部族的第三次浪潮冲击之后,才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此基础上,又有人以“未来学”为研究对象,企图用各种理论来预测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未来。
其实,不论是农业社会淹没了游牧部落,还是大工业生产取代了小农经济,这中间都经历了长期的复杂过程,而且恰恰是对这种历史过程的大量研究和探讨,才为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追溯浪潮的源头,常常比研究这些浪潮本身以及预测以后的浪潮更为重要。
本书并不主张将早期中西交往问题的整体研究归入浪潮学说,也不认为由于汉帝国与西方国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而将它们看成是受到同一个历史形态框架的制约。本书通过对以上问题开展探讨和研究,只是希望借此了解,为什么当时东西方在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会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开始广泛的接触和交往,并因此使双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一系列重大改变,同时也希望从宏观上把握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主要特征和规律,并且为现在的社会改革与开放提供一点历史的经验。
具体来说,本书期望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虹←桥←书←吧←。
第7节:第1章 引论一、汉代中西关系研究的背景(5)
1。从对中西双方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析出发,较完整地揭示汉代中西交通的形态,以及汉代中外文明交流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从汉代中西交往的发展过程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正反两个方面的深刻作用。交往的主要导因之一是汉匈之间的战争,这长年的战争给中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外贸易中的某些不平衡也给汉代经济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和困难。但交往的结果,使汉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放的社会,它的对外开放不仅仅是单纯经济和贸易上的,而且广泛涉及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就文明的交往和国家的开放而言,汉代在这方面呈现的繁荣图景,应该也可能成为今天社会开放政策的历史借鉴。
3。汉代中西交往的研究还证明,这种交往的重心明显地偏向中国一方。同时,由于交往关系的发展,中国历史不仅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而且自汉代开始,中国文明的影响就远超出亚洲的东部,因此必须结合中亚、西亚和欧洲主要国家的历史发展,才能正确评估它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此外,分处于帕米尔高原东西的古代游牧国家和民族,也在这种文明的传播、变化和进步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我们应该这样全面地认识古代亚欧大陆和世界,而不是将它们看作是“只有欧洲历史起作用”,因而无视“地球上风景如画但又毫不相干的角落的野蛮部族的无益的迁移回转”[18],也不是孤立、割裂地看待这些国家和地区,忽略其中的有机联系和互相影响。
4。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研究中外关系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宣传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19]。但这里的前提是,我们不应以今日中外关系之冷暖来作为古代中外交往研究的标准,而应该以全面的、历史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关系。事实是,汉代以丝绸和铁器为主的中国对外贸易,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丝绸与铁器是有形的,其中还包括许多无形的内容,如国家政治、人民生活、文化艺术、生产工艺等,“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关系之一重要内容,或曰是一主要的表现形式。丝绸之西输,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卓著的。然而以前对这一历史事实的研究显得比较零散,也不够全面,特别是将丝绸作为古代外交、军事、文化、思想等方面交流途径的探讨更为薄弱。若其他国家在历史上有过类似中国丝绸十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