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一阵感慨,这些大都市的年轻一代,都是从小在蜜罐里泡大的。肯德基、麦当劳、MP3、运动滑板,世界上最流行的他们伸手都能够到。现在,包括像夏雪这样的高中生,恐怕都很难理解看腻了动画片去看星星和没电视只能看星星的本质区别。
夏东海觉得学校组织的这个“手拉手”真是很好,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格和价值观,这个活动是一个让孩子们全面认识社会和人生的好机会。
几天后,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协商,孙志伟要到夏家来做客了,孩子们异常兴奋:夏雨准备把最好玩的漫画书给小客人看,即使送给他也行;夏雪认为照相是必不可少的,建议拍一段DV留念;刘星觉得最重要的是老妈得做一桌美味,红烧鸡翅膀一定要双份。
夏东海看这帮孩子的兴奋劲儿,只嘱咐他们,要多想想如何跟一个贫困山区的苦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特别要学习人家自立自强的精神。
孙志伟站在学校走廊的尽头,脚边放了一个塑料编织袋。背后的粉红色瓷砖墙衬得他的衣服更旧了。去年在老家他考了全乡第一名,所以地方教育局和北京的互助学校共同负担了路费。志伟从小早就想到首都来,以前老是在歌里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这回终于有机会了。可第一次离家,昨天在火车上就一夜也没睡着,因为既兴奋又害怕。
刚才已经见过了刘星和夏东海,现在父子俩正在听老师交代情况,于是他很安静地走到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以前,他最远到过家乡的县城,看到最高的楼有4层。这次来的路上,火车经过的地方,就看到了好多比4层高得多的楼。下火车后,他一路上看着花花绿绿的城市,感觉这么近又那么远。
其实,在他心里有一点点的自卑。好在那个叫刘星的同学很热情,一看见他就搭上肩膀叫他哥们儿。他的爸爸也很和蔼可亲,问他一路上累不累,要不要喝水。在回家的路上,父子俩一直逗他,志伟却很少说话,大多时候只是静静地听。
到了刘星家,大家已经列队迎接了。刘梅也从厨房里跑了出来。志伟看刘梅长得年轻,一开口管她叫大姐,刘星听了哈哈大笑:“你这不是成了我们几个孩子的舅舅了吗,那可不成。”一下说得志伟脸红到耳根。
晚餐的狮子头和红烧鸡翅成为亮点,志伟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有了进门的出丑,他倒是豁出去了,何况眼前这家人都很和善。刘梅看这个孩子懂得自重,虽然年纪不大,又是第一次一个人从山里出来,可那种淳朴的自爱让人心疼。他说话既认真又小心,实事求是又不肯让人施舍,光是不卑不亢的劲头就是刘星他们所体会不到的。
“怎么不吃肉啊,多吃点儿鸡翅。不会是阿姨做的不合口味吧?”刘梅见志伟不太主动夹菜,忍不住帮他夹了好大一个鸡翅膀。
“不是,是——阿姨做得很好,只是我以前很少吃这么大的鸡翅,有点儿,有点儿不习惯。”他微笑着,让人多少有点儿心酸。
“那你是吃什么长大的呀?”刘星在一旁很好奇。
“地瓜。”
“就是白薯。”刘梅看几个孩子对地瓜这个名词一脸茫然,就解释给他们听。这帮孩子,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
“那要是过了收白薯的季节吃什么呀?”
“地瓜干。”听到这里,大家一阵沉默。
随后的几天,夏东海带着几个孩子去了天安门、故宫、长城、颐和园。几个孩子在昆明湖上一边泛舟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老夏还安排孩子们一起去看了一个儿童话剧《你的未来藏在哪里》,这也是志伟第一次进剧场看话剧。他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舞台上的主角说:“我的未来藏在这根钢笔里。”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一个礼拜的时间很短,孩子们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夏雨教会了志伟开可口可乐易拉罐的方法;刘星也从他那里学到了好多四季节气的知识;夏雪把照片洗了出来,专门买了一个相册,把照片放进去。每个孩子还写了一些祝福的话送给他留作纪念。
离别那天在站台边,他挥手跟老夏、刘梅,还有几个孩子作别,说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学来北京,也邀请他们放假的时候去云南玩。火车开动,离别的伤感在轰隆隆的汽笛声中变得厚重,让人有点儿喘不过气来。
志伟走后,老夏夫妻俩彻夜难眠,他们决定要带孩子们去志伟的家乡看看,让他们有更深刻的体会。刘梅建议孩子们的思想改造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老夏去联系下乡事宜;第二步,在家里开始进行“忆苦思甜”的活动,以地瓜为主食,让思想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