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直朝着选定的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在25年后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被达到,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那些60%目标模糊的人,25年后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那些27%没有目标的人,25年来依然没有目标,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大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需要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显然,有远大的理想与明确的目标,正是智慧性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个中学生的必修课。我们的研究认为,与动作性习惯相比,智慧性习惯是一种较高水平的习惯,其内容有做事有计划、善于反思、在思考中学习、追求创新、不墨守成规、与他人合作、遵守规则等等。智慧性习惯的形成比动作性习惯更复杂,更具有综合性,甚至需要信念与理想作支持。因此,智慧性习惯的培养过程要比动作性习惯艰难得多,需要的时间也更长一些。在中学阶段这个关键期里,重点培养智慧性习惯可谓正当其时,也是一个决定性的选择。
切斯特菲尔德说得好:“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忠告。
一 习惯决定命运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
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
“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科学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段对话是耐人寻味的。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
在《培根论人生》一书中,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曾专门论述过习惯与命运的关系。他说:
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的狂热可与之相比。除此以外,几乎所有的人力都难战胜它。即使是人们赌咒、发誓、打包票,都没有多大作用。
个人的生活受习惯支配,而社会的习惯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古印度教徒为了遵守宗教惯例,可以引火###,他们美丽的妻子也心甘情愿地跟着跳入火坑;古斯巴达青年,每年要在神坛上受鞭笞,以锻炼坚忍的耐力。而伊丽莎白初期,一个爱尔兰死刑犯受绞刑前要求用荆条,不是绳索——那是他们民族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养成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我们终生不忘。幼年学习语言,轻松又自如,中年以后就很困难,这是一种习惯。体育运动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用事实来证实习惯是怎样决定命运的。
1995年,我们作过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的关系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杰出青年,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是最重要的原因。
科学家通常认为,成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天才的光辉在某些人身上会愈发亮丽,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则会逐渐黯淡。为什么呢?现在我们认为,在最终能成功的人身上具有的特殊品质中,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而智商并非主要因素。那么,当代杰出青年所具有的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是怎样的呢?
在148名杰出青年身上,集中体现出这样六种人格特点:A。自主自立精神;B。坚强的意志力;C。非凡的合作精神;D。鲜明的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