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在长期的极左路线影响下,我们的社会对作者的精神权利简直是不屑一顾!
历史已经进入八十年代,那种忽视以至践踏创作者精神权利的事件仍然屡屡发生。在下面将要谈到的这个案件中,它已不是抽象的践踏,而是动用铁器硬碰硬地铲除了。
1987年1月,陕西骊山脚下,华清池边,大型壁画《杨玉环奉诏温泉宫》正式落成。这幅壁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历史逸闻,给华清池风景区增添了新的景观。游人们饱览了骊山华清池的山光水色,聆听了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种种传奇故事之后,又在壁画前驻足品味,一饱眼福。
正名:精神权利(3)
细心的人在壁画右端发现了这样一行字:“丙寅秋张义潜作于骊山,史国霖、王权协助制作”,旁边还有四枚印章,其中有张义潜的一枚印章和一枚衔章、史国霖和王权的印章。从这些印章和文字中,人们知道了壁画的作者,对他们的艺术创造表示由衷的赞赏。
张义潜本人也多次来到壁画前,长时间地凝视自己的这幅作品,那眼神,就像是在凝视自己心爱的孩子。
游人们并不认识他。
“这个张义潜真不简单!”
“杨贵妃就应该是这个模样。作者把握住了她的性格和形象……”
当张义潜听到游人们这些议论的时候,心中便感到一种慰籍,一种鼓舞。那一行字和几枚印章不仅是刻在壁画上,同时也刻在了人们心中啊。它是对创作者的永远铭记。
但是,8个月后的一天,张义潜突然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张老师,快去看啊!有人把壁画上的署名和印章铲掉了!”
张义潜匆忙赶到华清池。
真的,壁画上的署名和印章不见了,只留下铁器的创伤。
不该发生的故事真的发生了。尽管他预感到壁画署名的争议迟早会闹出点乱子,但他怎么也不曾料到华清池管理处会采取如此赤裸裸的强硬手段。
那是在1986年1月27日,华清池管理处与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签订了一份壁画创作协议书,后又续签两份补充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华清池管理处委托省艺研所创作题为《杨玉环奉诏温泉宫》的大型壁画,由华清池管理处付给省艺研所绘制费三万三千元。
协议签订后,省艺研所指派本单位画家张义潜创作这幅画。张义潜经过8个月工作,在临潼完成了壁画创作任务,并由史国霖、王权协助放大为×平方米的画稿。
1986年10月中旬,华清池管理处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对画稿进行审定,决定采用,遂将画稿送长安县大理石装饰工艺美术厂进行腐蚀工艺制作。
在壁画蚀刻过程中,张义潜在壁画右端刻下了署名的一行字和四枚印章。他这样做,经过了省艺研所的许可,但没有征求华清池管理处的意见。他认为没有必要经过管理处同意。这是他创作的壁画,他有权力在上面署名。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天经地义。但他不曾料到,这一行字在日后引起了多么大的纠纷。
华清池管理处不认为张义潜具有署名的权利。他们说:这壁画是我们委托省艺研所绘制的,是按照我们的旨意绘制的,我们是出了三万多块钱的。
为此,管理处召集省艺研所领导及张义潜等有关人员开会商议,但未取得一致意见。
接着,华清池管理处便采取了“断然措施”,将那一行署名及其中的三枚印章铲掉。
望着壁画上的创伤,张义潜觉得好似有人用铁铲在铲削自己的心。他的心好疼好疼。他心疼的不仅仅是那19个字,不仅仅是这壁画,而且是自己作为创作者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是艺术创造在我们这个社会应当得到的尊重。
张义潜就此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法院审理认为,张义潜作为创作者,对壁画拥有著作权,其署名依法受法律保护。华清池管理处作为壁画的委托创作和使用单位,对壁画在其议定范围内的正当权利亦应受法律保护,但擅自将作者署名铲除是错误的。
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在壁画右端画面线条空白位置处重新署上“丙寅秋张义潜创作”,字体不小于4×4平方厘米;壁画修复工作由华清池管理处承担;壁画上端位置的张义潜名章一枚、左下端位置的画名章一枚维持原状;华清池管理处在调解书生效之日起三个月内,在壁画一侧适当位置上修建一座说明碑,碑文除记载有关内容外,必须载明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作者张义潜及王权、史国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