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页)
着“健美先生”强壮的肌肉,朝老狗胸前的排骨投递不屑的目光。
“哈哈!”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就因为这个?”
老狗翻了翻眼皮,转而问我:“怎么让杨岳红确信花是我送的呢?”
“一定是她身边的人将她收到花的事公开了。”我猜测着,“可那些人肯定不知道情书内容,也不大可能有一米九二的身高。”
老狗点了点头,咧嘴笑了。
“回头我把情书底稿给你,你自己想办法见她一面吧!”
“行,呵呵,你说得挺在理!”老狗满意地转身打开门。 txt小说上传分享
63
有“心情不好”做借口,老狗第二天理直气壮地翘课了。我洗漱完毕等他在床上磨蹭了大半炷香时间,最后得到他不去的决定:“我得好好琢磨琢磨下一步的战略!”
这是我们留级后课程安排回复正常的第一学期,即便有再多的不情愿,我都控制自己尽量不逃课,以加爵第二为榜样,朝九晚五。古人“闻鸡起舞”,我“闻加爵第二起床”。
上的课多了,我发现在众多无趣的老师当中居然也能挑出少数不那么无趣的特例,比如《文艺理论》老师就有趣得紧,用某女生的话说:“简直可爱得比‘可爱’本身还可爱!”
《文艺理论》老师姓刘,是一个年近花甲的儒雅小老头,为人特随和,笑容像是刻在他脸上一样,不管碰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都笑得那么舒心。夏末秋初的大热天,给我们上课的刘老师都要穿得整整齐齐,打着领带,一任汗水顺着脸颊直淌:“古人以在别人面前赤身裸体,作为对别人的羞辱。我很尊重你们,所以每次走进教室之前,都要‘振衣冠,整仪容’。”刘老师的话让我们很感动,感动之余,有的男生就将刘老师的话现学现卖,对着身边的女生说:“你羞辱我吧!”
刘老师上课从不点名,但《文艺理论》的到课率是所有课程中最高的,可见他是多么“可爱”,多么有魅力!刘老师的魅力不是来自他的和善他的儒雅,也不是他不经意间表露出的学识渊博满腹经纶,而是源自他滔滔不绝的“题外话”:上他的课,我们会有大半时间沉浸在“忆苦思甜”的甜蜜中。年轻的时候,刘老师作为“高级知识青年”下过乡,他将他最美好的青春年月用锄头和镰刀伴着汗水埋葬在了一个偏远农村的生产队里,天天喝着红薯粥,从事着高负荷的体力活。
回忆那段艰苦的岁月,刘老师的表情居然是陶醉的。他将他在生产队度过的日夜像说书人手中的“话本”一样整理过,每堂课讲那么一段,如果变成文字,绝对是一本类似《青春之歌》的长篇小说,听得我们心向往之。每次上完他的课,回味饿急了的刘老师躲在田坎下捧着偷来的生萝卜狼吞虎咽的情节,我会对食堂大师傅“精心”烹制的猪潲般的饭菜胃口大开。
《文艺理论》课上到第二个月,“长篇小说”的情节也随之发展到了“爱情”部分:外表弱不惊风的刘老师当年血气方刚,单薄瘦小的身子里奔腾着炙热的血液,他狂热地爱上了生产队长的女儿——一个据他所说“浑身散发着泥土香味,思想纯洁得像一张白纸”的农村姑娘。生产队长横竖看不上刘老师,嫌弃他每次干农活都被满地的青壮年落在老屁股后面,于是百般阻挠。最后,“唯父命是从”的“白纸”姑娘强忍着伤心离开了我们的刘老师。
“我欲与卿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卿绝!“
当年刘老师为不识字的“白纸”姑娘改写的诗歌。从他改写汉乐府《上邪》的水准,我觉得他更适合教我们《中国古代文学》,至少比正在给我们上《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吴奶奶”要够格。
“吴奶奶”其实是一个四十出头的雄性胖老师,这个外号不知道是谁首创,个人认为非常贴切:这个老师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老得神经有些错乱的奶奶,絮絮叨叨,且全是胡话。
锦江说,二十世纪最难解的迷题,就是“吴奶奶是怎么混进号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队伍的?”此人姓“吴”名“仁梓”,同学们不叫他“吴奶奶”的时候习惯在他的全名后加一个“弟”字称呼他,合为“误人子弟(吴仁梓弟)”。一本《中国古代文学》到了他手里,被讲解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每堂课常识性错误层出不穷:同一篇骈文,今天是“先秦”人著,明天又是“五代”人作;同一个典故,今天发生在孔子身上,明天又嫁接给了屈原。除此之外,就是老念错字,《陌上桑》中有一句“行者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