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3 页)
激烈辩沦,并目睹了大会表决通过时的情景。这部法律在长达十几年的立法过程中历经的种种磨难以及最终出台时的艰难,把我深深地触动了。
著作权法实施前夕,1991年的5月,我和几位同书共同采写的系列报道《中国版权问题透视》共12篇陆续发表。这项报道是在长达几个月的采访基础上写成的,融入了我对版权问题的一股激情和最初的理解。它后来被评选为全国首届繁荣出版好新闻一等奖、全国首届著作权好新闻一等奖。
在此基础上,我阅读了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版权理论著作,采访了各个领域的版权纠纷典型案例,动手写成20万字的报告文学《中国,别无选择》。此书是1992年写成的,但由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至今尚未出版。
1993年4月,我在《当代》杂志发表了6万字的报告文学《走向伯尔尼》。它对版权立法过程及历史背景作了宏观描述,对中国人的版权意识觉醒,通过典型案例作了具体刻画,发表后在海内外都引起了较大反响,并获得“《当代》文学奖”和“大科技杯优秀作品奖”。
这期间,我还应邀为《百科知识》杂志撰写了“版权对话录”共10期,通过对话形式对版权理论知识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这些对话也产生了较好的反响,有些读者还误以为我是一个“版权专家”。同时,我还发表了《敞开国门话版权》、《稿酬!稿酬!》等长篇文章,其中有的文章也在全国性评奖中获了奖。
眼前的这部《审判“海盗”——中国版权备忘录》,可以说是我对几年来版权问题采访的一次系统总结。
我本来希望通过这次总结,把版权这个题目搁在一边,因为作为一个记者,我必须不断追逐新的热点。但是,版权是摆脱不开的。总有一些同志因版权上的麻烦找我商量,总有一些更重大的版权事件吸引我去采访,也总有一些版权国际争端值得有我在内的全国人民密切关注。
我自信地认为,这部书对读者是有用的。
作 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