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页)
第三层,如果他爬山去完成一项任务,他的体力不够,半路上走不动了,躺下去了,谈什么冒险犯难呢?如果他思考一个问题,想着想着头昏了,心跳了,想不下去了,不敢再想了,他怎能深思熟虑,提出完善的方案呢?如果他多看了一些公文就得了脑溢血,如果他多晒些太阳就犯了心脏病,他的精神又从何表现呢?精神是通过肉身来表现的,精神在不眠不休之中,在跋山涉水之中,在耳聪目明思路清晰之中,总之,在健强的身体之中。
演 绎(3)
我们现在把丝抽出来了,把茧剥开了,再沿着这条线反馈,由强健身体到自强的精神,由自强的精神到强盛的国家,又还他一个茧。
像“强国必先强身”这一“型”的节目很多,“国强而后民贵”,“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安定先于进步”,都可以列入这一类型,都可以用“抽丝剥茧”的写法。
无论是归纳法或演绎法,在练习期间,最好具有对这种方法的敏感。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用的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演绎是由已知到未知,塞翁预测失马可能是福,当是演绎。演绎是从普遍原理推知个别事实,塞翁所根据的“普遍原理”,就是已知的“祸福相倚”的思想:福中隐藏着祸,祸中暗暗“发育”着福。信耶稣
得永生看起来这是“普遍原理”,应是从许多个案中归纳得来,但是这一信条只能供演绎之用,借以“预测”你我他诸位信主的人有什么收获。这个“原理”的本身却并不是归纳法的结果。寄语天孙休乞巧
老夫守拙尚多乖诗人在七夕做的诗。各地妇女都有在七夕“乞巧”的风俗。乞巧是在星光下,以线穿针,谁能够把线顺利穿过针孔谁就是未来的巧妇。可是诗人说,我一辈子“守拙”还做错了许多事呢,还摔了许多跟斗呢,你们“乞巧”将来怎么得了?他“推测”那些“取巧”的人将来一定要吃很多亏!这是演绎法,所根据的普遍原理是:所有取巧的人都是常犯错误的人。(诗人利用了“巧”字的双关语意,把主题过渡到“投机取巧”上来。)至于“老夫守拙尚多乖”,由那个“尚”字看,这一句是衬托,也是强调。不知其人观其友
不知其子视其父这两句格言的效用是建立在演绎上,由已知的“友”“父”推想未知的“子”和“其人”。当礼教森严的时代,说媒的人无法使男女双方会面,只能使男子看见“她”的姐姐,使“她”看见“他”的舅舅,从“不知其甥视其舅”、“不知其人观其姊”演绎摸索。
当然,这样得到的答案可能极不正确。“观其友而知其人”的论据是同类为友,“观其父而知其子”的论据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两条“原理”都有很多例外,至于甥舅姊妹之间,更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古代相亲的故事有许多笑料和悲剧。你会后悔的。做父母的常常用这句话“警告”不用功的孩子,它是由“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普遍原理演绎而来。可以说,“警告”多半是演绎的。角者吾知其为牛
鬣者吾知其为马头上生角是牛的共同特征,凭“角”识牛,演绎。但是这句话有毛病,并非所有的“角者”都是牛(还有羊有鹿),因之发生了“除不尽”的现象。正是“美人未尝不粉黛,粉黛未必皆美人”。
有时候,练习推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例如,我转身背脸,任你秘密地打开一本500页厚的字典,在某一个字作个记号,我能猜出是哪一个字来。当然,你得允许我问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照例是:这个字是在由第1页~250页呢,还是在由251页~500页呢?如果答案是251页~500页,我将再问:这个字是在251~376页呢,还是在377~500页呢?——好了,我想你知道怎样问下去了。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子在公园里散步,大人一直跟孩子叫“我儿”,可是孩子不肯叫大人“爸爸”,何故?有人百思不解,其实十分简单,那个大人是孩子的妈妈。
向一本500页厚的字典中找一个作了记号的字,这个字不在1~250页,就在251~500页,不会有任何“意外”。因为没有501页。孩子既是那人的儿子,那人不是孩子的爸爸,就是孩子的妈妈。这就像三角形内的三个角一样,完全在你掌握之中,决不会一转眼变成四角形。但若说到人间万事,有许多因素是我们不知道的,有许多因素是随时变化的,推理就往往只能局部正确,相对的正确。
宋代有一个人到广西做官,见当地人生了病到庙里求些香灰来吃,心里非常难过,就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