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1/4 页)
张义山抓到救生圈,抬了抬手,大声说:“别管我!你们赶快登陆要紧!”
当203艇的官兵完成了运送陆军战友登陆的任务,返回张义山落水的地方寻找他时,却只见到海水中一片鲜红的血迹,根本见不到张义山的踪影。只有一些来自海门的妇女端着一盆盆温水擦拭着烈士遗体上的血污,一些部队工作人员则忙着清理战友们的遗物。一位大娘将一名烈士遗体紧紧地抱在怀里,用粗壮有力的大手,轻轻摩合着烈士那尚有余温、瞪着的双眼和张开的嘴巴,这是他在牺牲前双目圆睁、振臂高呼“冲啊!”时令敌人胆寒、令战友敬仰的最后一刹那的遗容。大娘流着热泪说:“就让孩子永远地长眠在妈妈身边吧!”……大家沉痛地摘下军帽,这些烈士、也为自己不幸“牺牲”的战友张义山抛泪默哀。
战后,203艇及大队根据张义山冲锋在前、负伤后坚持战斗、不幸落水身亡的事迹,上报领导为他“追记”了一等功,并将他的遗物寄回山东老家。
212艇的枪炮班副班长魏福根也因在战斗中腹部重伤,在战后被送到临海医院治疗。然而当他走进病房时,却被迎面而来的一个人吓了一大跳:“咦?张义山!你究竟是人还是鬼?”
拄着右拐的张义山被老战友魏福根问得莫名其妙。原来,他负伤落水后,因有203艇上战友扔下的救生圈而死里逃生。他被寒冷的海水冻僵了身体,又被激越的海浪推向远方。直到一艘陆军的机帆船发现并捞救起他,才有了上面与魏福根在医院里邂逅的一幕。
与命大福大的张义山不同的是,206艇年轻的水兵马同德确实在海战中腿负重伤,英勇地牺牲在战斗岗位上。马同德的未婚妻是一位对部队极有感情的姑娘。她就读的学校和206艇一样,都为马同德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按照姑娘的要求,马同德生前写的日记、书信等遗物,都被送到了她手中。姑娘还要求未婚夫所在部队的水兵继续与她交朋友,最后,她成为马同德一位战友的妻子。
比起马同德,第60师突击营长孙涌的爱情生活就幸运多了。尽管由于严格的保密规定,在整个战前、战中孙涌都没有给未婚妻王彬写信,弄得王彬误以为他不是因当了“大官”而“变心”,就是在战斗中“光荣”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结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新闻,提到了孙涌的名字。王彬高兴地说:“孙涌没有死,广播里说的就是他!”
最初,孙涌的母亲还半信半疑:“会不会是同名同姓的呢?”
然而王彬却凭直觉,一口咬定:“不会错!一定是他。”
果然,庆祝一江山岛战役胜利的锣鼓,也成为孙涌和王彬“百年好合”的《结婚进行曲》……
解放大陈岛不久,张爱萍、王德等军区机关的同志就从宁波回到了南京。在家的军区司、政、后首长和机关处以上的领导都到机场迎接,那位苏联顾问也去了。他紧握着张爱萍的手说:“欢迎你这位凯旋的英雄!”
凯旋余音(2)
平心而论,在张爱萍相当丰富的军事指挥生涯中,最辉煌的一件作品应当说就是三军联合攻占一江山岛的战役。在他担任“浙东前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期间,可以说是真正放开了手脚,真正独当一面地导演了一出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
没过几天,周恩来总理到南京视察工作,陈毅自上海返回南京迎接总理。
一天, 张爱萍和华东军区其他领导与高等军事学院的院长刘伯承一起去晋见周恩来总理。在闲谈中,刘伯承问张爱萍:“你怎么还在南京?不到北京去上任?”
刘伯承说的去北京上任,是指张爱萍就任副总参谋长之职。
其实,自从1954年10月命令颁发之后,粟裕总参谋长已经几次电话催张爱萍尽快去上任了。然而,由于大陈列岛战役正在准备之中,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战在解放军作战史上还是第一次,而在一江山岛这样特殊的地形登陆作战,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属首次,张爱萍作为“前指”的总指挥,组织部队已经精心准备半年多的时间,很想从这次战斗中摸索出一些经验。
在有些人看来,能当副总参谋长是件梦寐以求的大好事,然而颇有思想与个性的张爱萍却与众不同。他从内心来讲,实在不很愿意到总部工作,总认为总部范围大、权力大、能人多,担心事情难办、关系难处,倒不如“小和尚住小庙敲小钟”。因此他在每次表明“等打完仗再去”的态度之后,往往都要再补上一句:“如有合适的人选,就别让我去了。”
张爱萍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