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孙子兵法》是齐国兵学之最,也是我国古代兵法的最高峰。
楚、绞之战
公元前700年,楚国和相邻的小国绞(位于今湖北省郧县西北)发生了一场战争。两国军队相持在绞国城池的南门。
楚王认为,对付这样的小国很容易,只须投入少量的兵力参战,即可获取。大夫莫敖明白楚王的用意,献策说:“绞国虽然弱小,但很轻躁,没有什么谋略。我们先派出一些不带武器的士兵,化装成拾柴捡粪人的模样引诱绞兵上当。然后,聚而歼之!”楚王听了很满意。第二天,楚军派出30名士兵乔装打扮成捡柴拾粪的普通人,到南门外诱惑敌人。果然,绞军见楚人就抓,不分青红皂白把他们抓走了。
次日,楚军派出40名化了装的士兵,又被绞军抓走。这样一连三天,绞兵都获胜了,绞国君洋洋得意,放松了戒备。到了第四天,楚军一面继续派出化装拾柴、赶路的士兵迷惑敌人,一面派出阻击部队埋伏在绞城北门外,并在山里集结了大股兵力,形成口袋似的伏击圈。几天后,当绞兵又来抓拾柴推车人时,这些化了装的楚兵立即丢弃柴、车等东西,拼命往北门外跑,绞兵紧追不舍。当绞兵刚刚追进了山,道路两旁突然杀出一股楚兵,与绞兵打起来,楚兵边打边往山里退,不敢恋战。绞兵越打越上瘾,穷追不舍,绞国君在城门楼上督战,还以为楚军不堪一击,下令集中全部绞兵向山里追击楚军。结果,绞兵很快进入了楚军的伏击圈,只听一声炮响,万箭齐发、火光冲天,数千楚兵从四面八方杀向敌阵,好比天兵天将勇猛无比。绞军方知中计,但为时已晚,终于抵挡不住勇猛无比的楚军,顷刻瓦解,死的死、逃的逃。
楚国迫使绞国订立投降条约,绞国亡。
弦高救国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接到派往郑国的内间杞子的情报:“郑文公已死,国内动荡,可趁此机会发兵攻之,定能稳操胜券、破郑称霸。”秦穆公大喜,遂召见群臣商议伐郑,两位老臣——蹇叔、百里溪反对最坚决。他们指出,像这种不向晋国借道而偷袭郑都的做法,实属不仁、不义、不智、不信之举。秦穆公好胜心强、头脑正热,不仅听不进去他们的意见,反而将两位老臣冷嘲热讽了一通。他斥责蹇叔说:“我瞧你上了年纪,前怕狼后怕虎的,没有半点胆气。要是你只活五六十岁的话,恐怕坟上的树都能合抱了!”他决定派大将孟明视为主帅,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副帅,统率兵车3百,偷袭郑国。临行前,秦穆公说:“用兵之道贵在神速,你们要速战速决。如果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决,还能成什么大事?”说来也巧,这三位秦军统帅是蹇叔、百里奚的儿子,他们见儿子率兵出国,深怕凶多吉少,担心、伤感、禁不住痛哭失声。孟明视等秦将年轻气盛,责怪老父太胆小。
第二天,秦军就出发了,兵锋直指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县东)。这时,郑国也接到了秦兵来犯的军情,一时非常惊慌。一名叫弦高的商人忙上朝献策说:“国君不必害怕,小人愿前往阻挡秦兵!”郑国新君转忧为喜,忙问:“你有什么良策可以退兵?”弦高伏在国君耳旁低声说了几句便告辞了。这时,秦将孟明视等马不停蹄地向郑国进军,很快就来到了与郑国接壤的滑国境界。白乙丙得意洋洋地说:“主公神机妙算,我秦国大军不出三日定能取胜而归!”孟明视和西乞术听了哈哈大笑,连说:“好!好!”赞不绝口。正说着,忽然,从路边冷不防走出一群人,为首的仪表堂堂,迎上前来打躬作揖道:“郑国使臣求见秦国主帅!”孟明视勒了一下马的缰绳,厉声说:“哪个大胆使臣敢来此挡道?”那人忙上前一步,满脸堆笑说:“我是大商人弦高!”原来是个做买卖的人,他也配当大使?西乞术和白乙丙怒气冲冲,拔剑出鞘,欲刺弦高。弦高不慌不忙地上前一步,打躬说:“我郑国国君听说三位将军远道而来,因时间急迫,不及修书,特派小人在此恭候,并备有薄礼犒劳军士。”说完把礼单双手递上,接着命随从献上5张大牛皮、12头肥壮的黄牛和10坛陈年好酒。秦兵将士走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一看见这么多肥牛好酒,非常高兴。一个个顾不得听令,杀牛的杀牛、烧火的烧火,10大坛好酒不一会儿就喝完了,5千秦兵就地饱餐一顿。
一、计篇(3)
秦军本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攻下郑国,谁知半道杀出个“使臣”,把偷袭计划全打乱了。孟明视喝得醉熏熏,东倒西歪地说:“贵国新丧国君,我们是来吊唁的……不必多礼!……不必多礼!”弦高听了不动声色,心里乐开了花,忙说:“贵军远道而来,辛苦了